普车诗词>刘辰翁的诗>莺啼序(感怀)>

莺啼序(感怀),刘辰翁莺啼序(感怀)全诗,刘辰翁莺啼序(感怀)古诗,莺啼序(感怀)翻译,莺啼序(感怀)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刘辰翁

匆匆何须惊觉,唤草庐人起。
算成败利钝,非臣逆睹,至死后已。
又何似、采桑八百,看蚕夜织小窗里。
漫二升自苦,教人吊卧龙里。
别有佳人,追桃恨李。
拥凝香绣被。
争知道、壮士悲歌,萧萧正度寒水。
问荆卿、田横古墓,更谁载酒为君酹。
过霜桥落月,老人不见遗履。
置之勿道,逝者如斯,甚矣衰久矣。
君其为吾归计,为耕计。
但问某所泉甘,何乡鱼美。
此生不愿多才艺。
功名马上兜鍪出,莫书生、误尽了人间事。
昔年种柳江潭,攀枝折条,噫嘻树犹如此。
登高一笑,把菊东篱,且复聊尔耳。
试回首、龙山路断,走马台荒,渭水秋风,沙河夜市。
休休莫莫,毋多酌我,我狂最喜高歌去,但高歌、不是番腔底。
此时对影成三,呼娥起舞,为何人喜。

莺啼序(感怀)译文

何必匆匆忙忙地惊醒我,把我这个茅屋里的人唤起来呢?功成名就或者失败受挫,都不是我能够预料到的,恐怕要到死后才能知晓了。又何必像采桑女一样,拥有八百亩桑田,彻夜在小窗里纺织劳作呢?仅仅为了那二升米的俸禄就自寻苦恼,真是让人同情那隐居在卧龙岗的诸葛亮。

世间另有美丽的女子,追逐着桃树和李树的美好。她们拥抱着绣着凝香的被子。哪里知道,壮士悲壮的歌声,正在萧瑟的寒水中飘荡。试问那荆轲、田横的古墓,还有谁会带着酒来为你们浇奠呢?

走过结霜的桥梁,看着西下的月亮,已经看不到当年老人遗落的鞋子了。还是算了吧,不要再说了,逝去的光阴就像流水一样,时光的流逝是多么的迅速啊,衰败的景象已经持续很久了。

你还是为我考虑一下归隐的计划吧,考虑一下耕田的事情。只需要打听一下哪里有甘甜的泉水,哪个地方的鱼味道鲜美。这一生我不希望拥有太多的才艺。功名利禄要在战场上用武力去争取,不要让那些书生,耽误了人间的大事。

想当年我在江边的水潭边种柳树,曾经攀着树枝,折断树条,唉,叹息啊,树木都还保存着原来的样子。登上高处,微微一笑,手持菊花,在东边的篱笆旁边,姑且随便地消遣罢了。

尝试着回头看看,龙山宴饮的道路已经断绝了,走马台也已经荒废了,渭水吹着萧瑟的秋风,沙河的夜市依然热闹。

算了吧,算了吧,不要再劝我多喝酒了,我最喜欢狂放地高歌而去,但是我的高歌,不是胡人的曲调。

此时此刻,对着月亮的影子,我成为了三个人,呼唤着嫦娥一起跳舞,可是这又是为了谁而高兴呢?

莺啼序(感怀)注释

  • 莺啼序: 词牌名,又名《春宵慢》、《催花雨》。
  • 草庐人: 指隐居之人,多指作者自己。
  • 成败利钝: 成功或失败,顺利或艰难。
  • 采桑八百: 指采桑女拥有很多桑田,生活富足,但却劳碌。
  • 二升自苦: 指为了微薄的俸禄而自寻烦恼。
  • 卧龙里: 指诸葛亮隐居的地方。
  • 追桃恨李: 追逐桃花和李花的美丽,指追求美好的事物。
  • 凝香绣被: 指绣着凝香花纹的被子,形容华丽。
  • 荆卿: 指荆轲,战国末期刺客。
  • 田横: 秦末汉初的齐国贵族,因不愿降汉而自杀。
  • 遗履: 指张良在下邳圯桥上为黄石公捡鞋的故事,后用以比喻隐逸之士。
  • 逝者如斯: 语出《论语》,感叹时光流逝。
  • 兜鍪: 古代士兵戴的头盔。
  • 噫嘻: 叹词,表示感慨。
  • 龙山路断: 指西晋时期龙山宴饮的盛况不再。
  • 走马台: 楚汉相争时项羽操练兵马的地方。
  • 渭水秋风: 指姜太公在渭水边垂钓的故事。
  • 沙河夜市: 形容夜市的热闹繁华。
  • 番腔: 指外族的音乐曲调。
  • 娥: 指嫦娥,神话中的月宫仙女。

莺啼序(感怀)讲解

这首《莺啼序》是刘辰翁的感怀之作,抒发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生的感慨。

词的上片,作者从“匆匆何须惊觉”起笔,表达了对世事纷扰的厌倦之情。他认为个人的成败利钝,并非人力所能预料,不如像隐居的诸葛亮那样,淡泊名利,安于现状。

词的下片,作者进一步抒发了对现实的失望。他慨叹世人追逐名利,而壮士却在寒水中悲歌。他追忆历史,感叹英雄的墓地无人祭奠,时光流逝,衰败已久。于是,他开始考虑归隐,希望能够找到一处泉水甘甜、鱼味鲜美的地方,过上平静的生活。

词的结尾,作者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对书生误国的批判。他认为,真正的功名应该在战场上用武力去争取,而不是靠书生的纸上谈兵。最后,他回忆起往昔的欢乐,但也只能在登高望远时,聊以自慰。面对龙山路断、走马台荒的景象,他只能选择狂歌而去,但即使是高歌,也不是胡人的曲调,而是要保持自己的民族气节。

全词情感复杂,既有对现实的忧虑和失望,也有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语言流畅自然,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刘辰翁[宋代]

刘辰翁(1233.2.4—1297.2.12),字会孟,别号须溪。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 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4641504691f63a8e4257.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