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昴英的诗>看僧披剃>

看僧披剃,李昴英看僧披剃全诗,李昴英看僧披剃古诗,看僧披剃翻译,看僧披剃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李昴英

尔教言无相,谁教蜕发毛。
虚名犹度牒,多事更方袍。
父认师传的,年推戒腊高。
冠巾何不可,只要断尘劳。

看僧披剃译文

你所教授的佛法明明是“无相”之理,又是什么人让你剃去了头发呢? 空有名头的度牒,实在是多此一举,更何况还要穿上僧人的方袍? 父子相认为师徒,靠的是师父传授的衣钵,年龄越大,受戒的年头就越高。 为什么一定要剃度呢?只要能够断绝尘世的烦恼,戴着帽子和头巾修行又有什么不可以?

看僧披剃注释

  • 尔: 你,指僧人。
  • 言无相: 指佛教所说的“无相”之理,即不执著于一切外在的表象。
  • 蜕发毛: 剃去头发,指出家为僧的行为。
  • 虚名犹度牒: 度牒,是古代政府发给僧尼的身份证明文件。诗人认为度牒只是一种空有其名的东西。
  • 多事更方袍: 方袍,僧人所穿的僧衣。诗人认为穿上僧衣也是多此一举。
  • 父认师传的: 指僧人父子相认为师徒,儿子继承父亲的衣钵。
  • 年推戒腊高: 戒腊,指僧人受戒的年数。年推戒腊高,指年龄越大,受戒的年数就越高。
  • 冠巾: 道士所戴的帽子和头巾,这里泛指一般的头饰。
  • 尘劳: 尘世的烦恼。

看僧披剃讲解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佛教界一些现象的质疑和反思。诗人认为,佛教的核心在于“无相”之理,在于断绝尘世的烦恼。如果只是拘泥于剃发、穿僧衣、拥有度牒等外在形式,而不能真正领悟佛法的真谛,那么这些行为就显得多余和虚伪。

诗中,诗人首先指出,僧人所教授的佛法是“无相”之理,而剃发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执著于外在表象的表现,两者之间存在矛盾。接着,诗人批评了当时佛教界对度牒和僧衣的重视,认为这些都只是空有其名的东西。然后,诗人又提到了僧人父子相认为师徒、以年龄大小来衡量戒腊高低的现象,暗示了当时佛教界存在的一些世俗化的倾向。

最后,诗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修行最重要的是断绝尘世的烦恼,至于是否剃发、穿僧衣、戴冠巾等外在形式,则无关紧要。只要能够真正领悟佛法的真谛,即使不剃发、不穿僧衣,也一样可以修行。

总而言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佛教本质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当时佛教界一些流弊现象的批判。诗人希望僧人们能够真正领悟佛法的真谛,而不是仅仅拘泥于外在的形式。

李昴英[宋代]

李昴英(1200—1257),字俊明,号文溪。广东番禺人。南宋名臣。早年受业崔与之门下,主修《春秋》。南宋宝庆二年(1226),李昴英上京会试,成广东科举考试的第一位探花,后任福建汀州推官。端平三年(1236)后,曾任太学博士,直秘阁知赣州等职。淳祐元年(1241)被丞相杜范荐任为吏部郎官。淳祐二年(1242),任太宗正卿兼国史馆编修,后又升任为龙图阁待制,吏部侍郎,封以番禺开国男爵位。宝佑五年(1257),在广州病逝。著有《文溪集》、《文溪词》等多卷。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7bc74c5828a7a0ffbcd6.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