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洞的诗>江峡寇乱寄怀吟僧>

江峡寇乱寄怀吟僧,李洞江峡寇乱寄怀吟僧全诗,李洞江峡寇乱寄怀吟僧古诗,江峡寇乱寄怀吟僧翻译,江峡寇乱寄怀吟僧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李洞

半锡探寒流,别师猿鹤洲。
二三更后雨,四十字边秋。
立塞吟霞石,敲鼙看雪楼。
扶亲何处隐,惊梦入嵩丘。

江峡寇乱寄怀吟僧译文

你手持半截锡杖,在寒冷的江流中探寻,告别了隐居在猿鹤洲的师父。深夜二三更时分,细雨淅沥,此时我已年近四十,身处边塞的秋天。你站在塞上,对着霞石吟诵,敲击着战鼓,眺望雪中的楼阁。不知你将扶持着老母亲隐居何处,我常常在梦中惊醒,梦见自己回到了嵩山。

江峡寇乱寄怀吟僧注释

  • 江峡:指长江三峡一带。
  • 寇乱:指战乱。
  • 吟僧:指喜欢吟诗的和尚。
  • 半锡:指半截锡杖,僧人所持法器。
  • 猿鹤洲:隐士居住的地方。
  • 二三更:深夜。
  • 四十字边秋:指接近四十岁,且正值秋天。古人以“春秋”代指年龄。
  • 立塞吟霞石:站在边塞上,对着霞石吟诗。
  • 敲鼙看雪楼:敲击战鼓,观看雪中的楼阁。鼙,古代军中用的小鼓。
  • 扶亲:扶养母亲。
  • 嵩丘:指嵩山。

江峡寇乱寄怀吟僧讲解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洞在江峡一带发生战乱时,寄怀给一位吟诗僧人的作品。诗人通过描写僧人在战乱中的生活和心境,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和对和平的渴望。

诗的首联写僧人离别师父,在江流中探寻的情景,暗示了战乱给僧人带来的漂泊之感。“半锡探寒流”一句,既写出了僧人的清苦,也表现了他对佛法的执着。

颔联写诗人自己身处边塞,年近四十,面对秋景,更添愁绪。 “二三更后雨,四十字边秋”表现了诗人孤寂的心情。

颈联描写僧人在战乱中的活动,他站在塞上吟诗,敲击战鼓,似乎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来对抗战乱,寻求内心的平静。 “立塞吟霞石,敲鼙看雪楼”表现了僧人身处乱世的无奈与坚强。

尾联表达了诗人对僧人的担忧和怀念。他不知道僧人将扶持着老母亲隐居何处,常常在梦中惊醒,梦见自己回到了嵩山,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乱的厌倦。 “扶亲何处隐,惊梦入嵩丘”饱含着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和对自身命运的感叹。

全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既有对战乱的描写,又有对人生的思考,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诗中运用了多种意象,如锡杖、寒流、霞石、雪楼等,营造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李洞[唐代]

李洞,字才江,人,诸王孙也。慕贾岛为诗,铸其像,事之如神。时人但诮其僻涩,而不能贵其奇峭,唯吴融称之。昭宗时不第,游蜀卒。诗三卷。 晚唐诗人李洞有一百七十余首诗歌(残句六句)流传至今,其中涉及蜀中的诗篇约有三十首,占其创作总量的六分之一,足见蜀中经历在其诗歌创作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ea3961cc7648fb1d01d5.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