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常羞贫贱,贫贱非我羞。
道成不见取,贫贱谁之由。
阶楯拥尧舜,廊庙居伊周。
面对岂无说,咫尺路阴脩。
浮云关太虚,白日光逆流。
嗟尔临人者,蔽贤天所仇。
大家都搜:
感叹二首译文
世人常常以贫贱为耻辱,但我却不以贫贱为耻辱。如果修道有成却不被任用,那么贫贱的缘由又该归咎于谁呢?
那些身居高位的人,口中拥护着尧舜的德行,朝堂之上坐着的都是伊尹、周公这样的人物。面对着他们难道就没有话说吗?只是因为道路阴暗曲折,即使相距咫尺也难以进见。
奸邪之臣像浮云一样遮蔽着广阔的天空,正直之士就像太阳的光芒一样受到压制。可叹那些身居高位、治理百姓的人,他们蔽贤用奸,这是上天所憎恶的。
感叹二首注释
感叹二首讲解
这首诗是李覯在仕途不顺时所作,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首联点明主题,诗人认为世俗之人以贫贱为耻,但他自己却不这样认为。如果是因为自身没有才能而贫贱,那也无可厚非,但如果修道有成却不被任用,那就是社会的问题了。
颔联和颈联进一步揭示了造成这种社会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当权者口是心非,表面上推崇圣贤之道,实际上任用的却是奸佞之臣;另一方面,进身之路充满阴暗和曲折,贤才难以得到赏识。
尾联诗人发出了强烈的谴责,那些身居高位、治理百姓的人,他们蔽贤用奸,这是上天所憎恶的。这种行为不仅会损害国家的利益,也会遭到历史的唾弃。
全诗语言流畅,情感真挚,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诗人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表达了自己对贤才的渴望和对清明政治的期盼。
李覯(一○○九~一○五九)字泰伯,南城人,有“李直讲主生文集”。他是位思想家,对传统的儒家理论,颇有非议;例如他认为“利”是可以而且应当讲求的,差不多继续王充“论衡”的“刺孟”,而且开辟了颜元李塨等对宋儒的批评。他的诗受了些韩愈、皮日休、陆龟蒙等的影响,意思和词句往往都很奇特,跟王令的诗算得宋代在语言上最创辟的两家。可惜集里通体完善的诗篇不多,例如有一首“哀老妇”,前面二十句写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寡妇,追于赋税差役,只好跟儿孙分别,重新嫁人,但是后面三十句发了许多感慨,说要“孝治”,该响应皇帝表扬“节妇”的号召。前面讲的是杜甫“石壕吏”“垂老别”所没写到的惨况,而后面讲的也许在北宋就是迂执之论,因为以前和当时对再醮或改嫁的一般意见虽然有如白居易的“妇人苦”所说:“及至生死际,何曾苦乐均?妇人一丧夫,终身守孤孑,”却还不像后来的舆论那样苛刻。李覯说皇帝表扬“节妇”,可是事实上北宋皇帝也准许再醮,而且就像李覯所师法的韩愈就有个“从二夫”的女儿,李覯同时人范仲淹的母亲和媳妇、王安石的媳妇等也都是“从二夫”而不隐讳的。--钱钟书 更多
诗词大全
别人正在查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ca0851be1d7652f4c8b5.html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