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远的诗>赠潼关不下山僧>

赠潼关不下山僧,李远赠潼关不下山僧全诗,李远赠潼关不下山僧古诗,赠潼关不下山僧翻译,赠潼关不下山僧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李远

与君同在苦空间,君得空门我爱闲。
禁足已教修雁塔,终身不拟下鸡山。
窗中遥指三千界,枕上斜看百二关。
香茗一瓯从此别,转蓬流水几时还。

赠潼关不下山僧译文

你我同处这充满苦难的人世间,你遁入空门寻求清净,我则喜爱闲适的生活。

你被禁足修行,如同大雁塔般屹立不动,想必是终身不打算离开鸡山了。

在窗前遥望,仿佛能看到三千大千世界,斜靠在枕上,也能饱览潼关的雄壮。

如今敬你一瓯香茗,从此一别,身如蓬草,命似流水,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啊!

赠潼关不下山僧注释

  1. 潼关:古关隘名,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地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
  2. 不下山僧:指在山上修行的僧人,不轻易下山。
  3. 苦空间:指充满苦难的人世间。
  4. 空门:佛教用语,指佛教。
  5. 雁塔:此处或指寺庙中的塔,也可泛指高塔。
  6. 鸡山:指僧人修行的山,具体地点待考。
  7. 三千界:佛教用语,指三千大千世界,形容世界的广大无边。
  8. 百二关:形容潼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史记·张仪列传》:“秦带甲百万,将掉(摇)之,以与山东争衡。山东诸侯,合从守衡,秦之所为攻者,常三川、周室、九鼎之所在也。今秦塞阸险,栈道千里,通蜀汉之粟,方船积粟,起于巴蜀,纤夫拉絿,百石一船,逆流而上。山东之国,游说之士,比秦者曰:‘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所谓天府也。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固也。秦带甲百余万,劲弩乱发,一发不当,辄死于地。夫战,非特攻坚守隘也,又以薄城绪隧也,今秦攻新城、宜阳,以冲戎地。夫宜阳,周之保障也;新城,郑之藩篱也。秦之攻是两城也,无异攻邯郸、临淄。”
  9. :小碗。
  10. 转蓬:蓬草遇风飞转,比喻漂泊不定。
  11. 流水:比喻时光流逝,也比喻像流水一样身不由己。

赠潼关不下山僧讲解

这首诗是李远赠别一位在潼关附近山上修行的僧人的作品。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僧人清修生活的敬佩,以及对自身漂泊命运的感叹,也流露出对世事无常的慨叹。

首联点明两人所处的不同境遇。诗人用“苦空间”概括了人世间的苦难,对比僧人遁入“空门”寻求解脱,而自己则喜爱闲适的生活,暗示了两人不同的选择和追求。

颔联描写僧人修行的状态。“禁足已教修雁塔,终身不拟下鸡山”表明僧人决心在山上长期修行,如同雁塔般屹立不动,也暗示了诗人对僧人坚定信仰的敬佩。

颈联描写僧人眼中的世界。“窗中遥指三千界,枕上斜看百二关”诗人想象僧人在修行之余,也能感受到世界的广阔和潼关的雄壮,表现了僧人虽身处山中,却心怀天下的胸襟。

尾联表达了诗人与僧人惜别之情。“香茗一瓯从此别,转蓬流水几时还”用一瓯香茗作为送别之礼,暗示了两人友谊的清淡高雅。同时,诗人以“转蓬流水”自比,表达了自己漂泊不定、身不由己的命运,也流露出对未来重逢的渺茫之感。

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深沉,既有对僧人清修生活的赞美,也有对自身漂泊命运的感叹,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和世事的深刻思考。诗中运用了佛教典故和意象,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意境。

李远[唐代]

李远,字求古,一作承古,夔州云安(今重庆市云阳县)人,大和五年(831)杜陟榜进士,官至御史中丞。李远善为文, 尤工于诗。 常与杜牧、许浑、李商隐、温庭筠等交游, 与许浑齐名, 时号 “ 浑诗远赋”。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7fc074ef6a16cdd84ae1.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