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才到病还催,老病成丛拨不开。
腹冷有时如咽雪,耳虚终日独闻雷。
半生辛苦归三径,万恨销磨向一桮。
赖得竹窗无事处,清风频共故人来。
大家都搜:
次韵酬屯田陈丈见寄译文
年老体衰之时,疾病又来催逼,各种病痛缠身,难以摆脱。腹中寒冷时,感觉像吞咽冰雪一样;耳中空虚,整天独自听到雷鸣般的响声。半生辛劳最终归隐田园,所有的怨恨都消磨在酒杯之中。幸亏有这竹窗清静无事的地方,清风常常伴随着老朋友到来。
次韵酬屯田陈丈见寄注释
次韵酬屯田陈丈见寄讲解
这首诗是李覯晚年写给屯田陈丈的酬答之作。诗中描绘了诗人晚年多病、身心俱疲的境况,以及归隐田园后的心境。
首联“老年才到病还催,老病成丛拨不开”直接点明诗人晚年的状态,既感叹年华老去,又饱受疾病的折磨。“才到”和“还催”两个词语,更显出诗人面对衰老和疾病的无奈与迫切感。“老病成丛拨不开”一句,以形象的比喻,写出了疾病缠身的痛苦,令人感同身受。
颔联“腹冷有时如咽雪,耳虚终日独闻雷”具体描写了诗人所患的疾病症状。“腹冷有时如咽雪”,以“咽雪”来形容腹中的寒冷,极其生动贴切。“耳虚终日独闻雷”,则写出了耳鸣的症状,表现出诗人身体的衰弱。这两句从触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展现了诗人晚年病痛缠身的痛苦。
颈联“半生辛苦归三径,万恨销磨向一桮”回顾了诗人前半生的辛劳和归隐后的生活。“半生辛苦归三径”,概括了诗人坎坷的经历和最终选择归隐的原因。“万恨销磨向一桮”,则表达了诗人试图通过饮酒来消解心中怨恨的心情。虽然诗人在归隐后试图摆脱过去的烦恼,但心中仍然难以释怀。
尾联“赖得竹窗无事处,清风频共故人来”表达了诗人归隐后所得到的一丝慰藉。“赖得竹窗无事处”,写出了诗人归隐后生活的清静安宁。“清风频共故人来”,则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情谊,以及在清风明月中与友人相聚的快乐。这两句诗冲淡了前面所表达的悲凉之情,给全诗带来了一丝希望和温暖。
总的来说,这首诗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动人,既表达了诗人晚年多病、身心俱疲的痛苦,也展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的心境。全诗充满了对人生的感叹和对友情的珍视,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李覯(一○○九~一○五九)字泰伯,南城人,有“李直讲主生文集”。他是位思想家,对传统的儒家理论,颇有非议;例如他认为“利”是可以而且应当讲求的,差不多继续王充“论衡”的“刺孟”,而且开辟了颜元李塨等对宋儒的批评。他的诗受了些韩愈、皮日休、陆龟蒙等的影响,意思和词句往往都很奇特,跟王令的诗算得宋代在语言上最创辟的两家。可惜集里通体完善的诗篇不多,例如有一首“哀老妇”,前面二十句写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寡妇,追于赋税差役,只好跟儿孙分别,重新嫁人,但是后面三十句发了许多感慨,说要“孝治”,该响应皇帝表扬“节妇”的号召。前面讲的是杜甫“石壕吏”“垂老别”所没写到的惨况,而后面讲的也许在北宋就是迂执之论,因为以前和当时对再醮或改嫁的一般意见虽然有如白居易的“妇人苦”所说:“及至生死际,何曾苦乐均?妇人一丧夫,终身守孤孑,”却还不像后来的舆论那样苛刻。李覯说皇帝表扬“节妇”,可是事实上北宋皇帝也准许再醮,而且就像李覯所师法的韩愈就有个“从二夫”的女儿,李覯同时人范仲淹的母亲和媳妇、王安石的媳妇等也都是“从二夫”而不隐讳的。--钱钟书 更多
诗词大全
别人正在查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689f8c44c53893281ba7.html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