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覯的诗>感秋>

感秋,李覯感秋全诗,李覯感秋古诗,感秋翻译,感秋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李覯

徙倚重咨嗟,非缘惜岁华。
关山异乡客,砧杵别人家。
天冷云含日,豀清水献沙。
屈魂终不返,悲思更无涯。

感秋译文

我徘徊着,不断叹息,并非是因为惋惜流逝的年华。身处关山,我是异乡的客人,听到的却是别人家捣衣的声音。寒冷的天气里,云层遮蔽着太阳,溪水清澈,显露出河底的沙石。屈原的魂魄终究不能返回故里,我的悲思也更加无边无际。

感秋注释

  • 徙倚:徘徊,流连。
  • 咨嗟:叹息。
  • 缘:因为。
  • 岁华:年华,时光。
  • 关山:指边关,泛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 砧杵(zhēn chǔ):捣衣物用的砧板和棒槌。
  • 豀(xī):小溪。
  • 屈魂:指屈原的魂魄。屈原投汨罗江而死,后人常以屈魂指代思乡之情。
  • 涯:边际,尽头。

感秋讲解

这首诗是李覯在秋天所作,抒发了身处异乡的悲凉和思乡之情。首联点明诗人因感秋而叹息,但并非单纯地惋惜时光流逝,而是另有原因。颔联说明诗人身处关山,是异乡的客人,而砧杵声又让他更加思念家乡。颈联描写了萧瑟的秋景,天冷云低,溪水清浅,更增添了诗人的孤寂之感。尾联以屈原的典故作结,表达了诗人悲思的深重和无尽。

诗歌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诗人将自己的身世遭遇与秋景融合在一起,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全诗意境苍凉,情调低沉,具有一定的感染力。特别是尾联引用屈原的典故,更增加了诗歌的厚重感和历史感。

李覯[宋代]

李覯(一○○九~一○五九)字泰伯,南城人,有“李直讲主生文集”。他是位思想家,对传统的儒家理论,颇有非议;例如他认为“利”是可以而且应当讲求的,差不多继续王充“论衡”的“刺孟”,而且开辟了颜元李塨等对宋儒的批评。他的诗受了些韩愈、皮日休、陆龟蒙等的影响,意思和词句往往都很奇特,跟王令的诗算得宋代在语言上最创辟的两家。可惜集里通体完善的诗篇不多,例如有一首“哀老妇”,前面二十句写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寡妇,追于赋税差役,只好跟儿孙分别,重新嫁人,但是后面三十句发了许多感慨,说要“孝治”,该响应皇帝表扬“节妇”的号召。前面讲的是杜甫“石壕吏”“垂老别”所没写到的惨况,而后面讲的也许在北宋就是迂执之论,因为以前和当时对再醮或改嫁的一般意见虽然有如白居易的“妇人苦”所说:“及至生死际,何曾苦乐均?妇人一丧夫,终身守孤孑,”却还不像后来的舆论那样苛刻。李覯说皇帝表扬“节妇”,可是事实上北宋皇帝也准许再醮,而且就像李覯所师法的韩愈就有个“从二夫”的女儿,李覯同时人范仲淹的母亲和媳妇、王安石的媳妇等也都是“从二夫”而不隐讳的。--钱钟书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113066f28375a7582b66.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