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刘基的诗>题烟波泛舟图>

题烟波泛舟图,刘基题烟波泛舟图全诗,刘基题烟波泛舟图古诗,题烟波泛舟图翻译,题烟波泛舟图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明代] 刘基

旧游忆鼓湘湖棹,日净风微江练平。
小艇曲穿花底出,游鱼相伴镜中行。
别来漫想心徒切,画里重看眼亦明。
素石苍松是何处,愿从巢父濯冠缨。

题烟波泛舟图译文

往昔的游乐还记得,在湘湖上荡桨划船,阳光明媚,微风轻拂,江面如同一匹平滑的白绢。小船弯弯曲曲地穿行在花丛底下,探出头来,游鱼成群结队,如同在镜子里与我们相伴而行。

自从分别以来,常常空自思念,徒增惆怅,如今在画中再次见到这景象,眼睛也似乎明亮起来。这画中的素色山石和苍翠松树,究竟是何处呢?我真希望能够追随巢父,在那里洗涤我的官帽和丝带,隐居避世。

题烟波泛舟图注释

  • 题: 题写,题在画上。
  • 烟波泛舟图: 以烟雾笼罩的江河湖面上荡舟为主题的画作。
  • 旧游: 过去游玩的情景。
  • 鼓: 敲打,这里指划动。
  • 湘湖: 湖名,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
  • 棹: 船桨。
  • 日净: 阳光明媚。
  • 风微: 微风轻拂。
  • 江练平: 江面平静如同一匹白色的丝绢。“练”,白色的熟绢。
  • 曲穿: 弯弯曲曲地穿行。
  • 花底出: 从花丛底下出来。
  • 镜中行: 指鱼在清澈的水中游动,如同在镜子里一样。
  • 别来: 自从分别以来。
  • 漫想: 空自思念。
  • 心徒切: 心中只是徒然感到惆怅。
  • 眼亦明: 眼睛也似乎明亮起来。
  • 素石: 浅色的石头。
  • 苍松: 苍翠的松树。
  • 巢父: 传说中的隐士,尧帝想让位给他,他拒绝了,跑到颍水边洗耳朵,表示不愿听到这些话。
  • 濯冠缨: 洗涤帽子和系帽子的丝带。“濯”,洗涤。“冠缨”,古代官员帽子上的装饰,这里代指官位。

题烟波泛舟图讲解

这首诗是刘基题写在《烟波泛舟图》上的,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游乐的回忆,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的前四句描绘了昔日湘湖泛舟的美好景象:阳光明媚,微风轻拂,江面平静如练,小船穿行于花丛之中,游鱼相伴,构成了一幅宁静而优美的画面。诗人通过“日净”、“风微”、“江练平”、“花底出”、“镜中行”等词语,将湘湖泛舟的场景描绘得生动形象,令人神往。

中间两句抒发了诗人别后的思念之情。“别来漫想心徒切,画里重看眼亦明”,诗人自与友人分别以来,常常思念过去一同泛舟的美好时光,但思念却只能增加内心的惆怅。如今在画中再次看到这幅熟悉的景象,诗人仿佛又回到了过去,眼睛也因此明亮起来,可见诗人对这段经历的珍视。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素石苍松是何处,愿从巢父濯冠缨”,诗人看到画中素色的山石和苍翠的松树,不禁发问:这究竟是何处?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像古代的隐士巢父一样,远离尘世的喧嚣,洗涤官帽和丝带,过上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总而言之,这首诗以景抒情,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意境清新优美,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刘基[明代]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fe8ca0758f1424c58585.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