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刘炳的诗>题李陵苏武泣别图>

题李陵苏武泣别图,刘炳题李陵苏武泣别图全诗,刘炳题李陵苏武泣别图古诗,题李陵苏武泣别图翻译,题李陵苏武泣别图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 刘炳

臣有千古哀,覆水一去难再回。
臣有三寸舌,染丝一黑难再白。
丈夫瓦裂声名亏,汉不我得将安为?吞声长哀送苏武,忠肝惟有青天知。
烟沙萧条压冰雪,心事凄凉泪成血。
谁怜冤魄老胡尘,空有丹心瞻汉阙。
目断关河夕照迷,茂陵烟树草萋萋。
将身不似云边雁,犹得年年故国归。

题李陵苏武泣别图译文

我心中怀有千古悲哀,如同泼出去的水,一去便难以收回。我有一张能言善辩的嘴,却像被染黑的丝,难以再变回洁白。大丈夫像瓦片碎裂般声名受损,汉朝不能容我,我又能怎么办呢?只能强忍悲痛送别苏武,我这颗忠心,只有青天才能知晓。

茫茫沙漠萧条,冰雪覆盖大地,我的心事凄凉,眼泪都化作了血。有谁怜惜我的冤魂在胡地衰老,我只有一颗红心遥望汉朝宫阙。

我极目远眺,关山河流笼罩在夕阳的迷雾中,茂陵一带,烟雾缭绕,草木茂盛。我的处境还不如云边的雁,它们尚且能年年飞回故国。

题李陵苏武泣别图注释

  • 题:题写,题在诗歌的前面,点明诗歌的内容。
  • 李陵、苏武:西汉时期的人物,李陵兵败被匈奴俘虏投降,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坚贞不屈。
  • 泣别图:描绘李陵与苏武含泪告别的画作。
  • 覆水:比喻既成事实,难以挽回。
  • 染丝:比喻人的品质受环境影响而改变。
  • 瓦裂:比喻声名破裂,不可收拾。
  • 汉不我得:汉朝不能容纳我。
  • 将安为:又将怎么办?
  • 吞声:形容极度悲伤而强忍着不哭出声。
  • 忠肝:忠心。
  • 烟沙:烟雾弥漫的沙漠。
  • 萧条:荒凉,冷落。
  • 胡尘:指塞外的风沙,这里代指匈奴。
  • 冤魄:含冤而死的鬼魂。
  • 丹心:红心,比喻忠心。
  • 汉阙:汉朝宫阙,这里代指汉朝。
  • 目断:极目远望。
  • 关河:关隘和河流,这里代指故国山河。
  • 夕照:傍晚的阳光。
  • 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在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
  • 萋萋: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 云边雁:指大雁迁徙时飞翔在云边。
  • 故国:故乡,祖国。

题李陵苏武泣别图讲解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观《题李陵苏武泣别图》有感而发,抒发了自己身处逆境、有家难归的悲愤之情。

诗歌首联用“覆水难回”、“染丝易黑”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绝望之情。颔联写自己身败名裂,不被朝廷所容,只能强忍悲痛送别苏武,表明自己虽身处逆境,但忠心可鉴。颈联描写了塞外荒凉的景象,烘托了诗人凄凉的心境,表达了自己身老胡尘、遥望故国的悲哀。尾联以雁归作对比,反衬自己有家难归的处境,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悲愤之情。

全诗语言沉郁顿挫,感情真挚深沉,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故土的眷恋之情,也表达了对自身命运的悲叹。诗中运用了多个典故,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也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忠肝惟有青天知”、“空有丹心瞻汉阙”等句,写出了诗人虽身处逆境,却始终心怀故国的忠贞情怀,感人至深。

刘炳[]

元明间江西鄱阳人,字彦炳。元顺帝至正中,从军于浙。元末诣朱元璋,献书言事。平江西,授中书典签。洪武中屡升大都督府掌记,除东阿知县。旋以病告归,年六十九卒。工诗,有《春雨轩集》。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eac0e725f4607e44b8b2.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