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罗洪先的诗>闻虏犯保定>

闻虏犯保定,罗洪先闻虏犯保定全诗,罗洪先闻虏犯保定古诗,闻虏犯保定翻译,闻虏犯保定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明代] 罗洪先

天险飞狐道,人传戎马过。
桑乾不可堑,三辅竟如何。
晚戍烽烟隔,秋郊苜蓿多。
无才资理乱,击剑自悲歌。

闻虏犯保定译文

天然险峻的飞狐道,传来消息说敌人的军队已经越过。桑乾河难以作为屏障,关中一带的情况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呢?傍晚驻守边关,烽火狼烟阻隔视线,秋天的郊野,牧草茂盛。我没有才能治理这乱世,只能击剑悲歌,徒自伤怀。

闻虏犯保定注释

  • 虏:指入侵的北方少数民族军队。
  • 保定:明代重要城市,位于今天河北省。
  • 飞狐道:古代关隘要道,位于太行山北部,是连接中原与塞外的交通要道。
  • 戎马:指军队,战争。
  • 桑乾:桑乾河,流经今山西、河北。
  • 堑:壕沟,这里指用桑乾河作为防御屏障。
  • 三辅:指汉代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辖区,大致为汉代首都长安附近地区,这里泛指关中地区。
  • 戍:驻守边关。
  • 烽烟:烽火台燃起的烟,古代传递军情的信号。
  • 苜蓿:一种牧草,多生长在北方地区。
  • 理乱:治理乱世。

闻虏犯保定讲解

这首诗是明代罗洪先在听到北方少数民族军队侵犯保定时所作。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安危的担忧和自己无力匡扶社稷的悲愤之情。

首联点明背景,敌军已突破飞狐道,逼近保定,局势危急。颔联进一步渲染了危机感,桑乾河难以阻挡敌军,关中地区的安危令人担忧。颈联描写边塞景象,烽烟弥漫,秋草丛生,更显萧瑟和荒凉,暗示了战乱带来的破坏。尾联直抒胸臆,诗人自叹无才,只能空怀报国之志,徒然悲歌,英雄无用武之地。

诗歌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反映了明代边患严重,有志之士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中“桑乾不可堑,三辅竟如何”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而“无才资理乱,击剑自悲歌”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全诗意境苍凉,感情沉郁,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罗洪先[明代]

罗洪先(1504-1564),字达夫,号念庵,汉族,江西吉安府吉水黄橙溪(今吉水县谷村)人,明代学者,杰出的地理制图学家。一生奋发于地理学等科学的研究,“考图观史“,发现当时地图多疏密失准、远近错误,于是亲自外出调查收集资料,准备重新编一内容丰富、地理位置准确的地图,以计里画方之法,创立地图符号图例,绘成《广舆图》。创编成地图集形式,不仅继承了朱思本制图法,还加以发展,使地图更为科学实用。罗洪先堪称与墨卡托同时代的东方最伟大的地图学家。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df05d9b68f80b8b173a0.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