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覯的诗>代书答陈次公>

代书答陈次公,李覯代书答陈次公全诗,李覯代书答陈次公古诗,代书答陈次公翻译,代书答陈次公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李覯

咄咄休休一世闲,百年都是浪悲欢。
高谈不待傍人笑,立事须知自古难。
时见老颜来鉴里,已将生计托云端。
六鳌未可挥刀斫,肯便临豀把钓竿。

代书答陈次公译文

唉,算了吧,这一辈子就这样闲散度过吧,人生百年,不过都是虚浮的悲伤和欢乐。高谈阔论,不必在意旁人嘲笑;建立功业,要知道自古以来都很艰难。时常在镜子里看见自己衰老的容颜,早已把生计寄托于虚无缥缈的云端。支撑海中神山的六只巨鳌,还不能用刀砍断,怎能就此跑到小溪边去钓鱼呢?

代书答陈次公注释

  • 代书:代人书写。
  • 陈次公:陈荐,字次公,北宋官员,与李覯是朋友。
  • 咄咄:表示惊诧、叹息的声音。
  • 休休:算了,罢了。
  • :虚浮,不实在。
  • 高谈:高谈阔论,指谈论高深的道理。
  • 傍人:旁边的人。
  • :镜子。
  • 六鳌:传说中背负蓬莱、瀛洲、方丈三座神山的六只巨鳌。这里比喻支撑国家社稷的栋梁之材。
  • 挥刀斫:挥刀砍断。比喻铲除奸佞。
  • 临豀(xī):靠近溪水。
  • 把钓竿:指隐居生活。

代书答陈次公讲解

这首诗是李覯代人写给陈次公的答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事艰难、功业难成的感慨,以及在困境中仍然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

首联“咄咄休休一世闲,百年都是浪悲欢”,诗人以自嘲的口吻,感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一生的悲欢离合都如过眼云烟,带有一定的消极情绪。“咄咄”和“休休”叠用,加强了这种无奈之感。

颔联“高谈不待傍人笑,立事须知自古难”,诗人转而强调,即使高谈阔论被人嘲笑,也不必在意;要想建立功业,必须明白自古以来都很艰难。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坚持理想、不畏困难的决心。

颈联“时见老颜来鉴里,已将生计托云端”,诗人描写自己年华老去,面对现实的无奈,只能将生计寄托于虚无缥缈的云端,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尾联“六鳌未可挥刀斫,肯便临豀把钓竿”,诗人用典,表明自己仍然心怀天下,希望能够为国家出力,不能轻易放弃,隐居山林。即使理想难以实现,也要坚持下去。这里用“六鳌”比喻国家栋梁,用“挥刀斫”比喻铲除奸佞,用“临豀把钓竿”比喻隐居生活。

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既有对世事艰难的感慨,也有积极进取的精神,体现了诗人复杂的心境和高尚的情操。

李覯[宋代]

李覯(一○○九~一○五九)字泰伯,南城人,有“李直讲主生文集”。他是位思想家,对传统的儒家理论,颇有非议;例如他认为“利”是可以而且应当讲求的,差不多继续王充“论衡”的“刺孟”,而且开辟了颜元李塨等对宋儒的批评。他的诗受了些韩愈、皮日休、陆龟蒙等的影响,意思和词句往往都很奇特,跟王令的诗算得宋代在语言上最创辟的两家。可惜集里通体完善的诗篇不多,例如有一首“哀老妇”,前面二十句写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寡妇,追于赋税差役,只好跟儿孙分别,重新嫁人,但是后面三十句发了许多感慨,说要“孝治”,该响应皇帝表扬“节妇”的号召。前面讲的是杜甫“石壕吏”“垂老别”所没写到的惨况,而后面讲的也许在北宋就是迂执之论,因为以前和当时对再醮或改嫁的一般意见虽然有如白居易的“妇人苦”所说:“及至生死际,何曾苦乐均?妇人一丧夫,终身守孤孑,”却还不像后来的舆论那样苛刻。李覯说皇帝表扬“节妇”,可是事实上北宋皇帝也准许再醮,而且就像李覯所师法的韩愈就有个“从二夫”的女儿,李覯同时人范仲淹的母亲和媳妇、王安石的媳妇等也都是“从二夫”而不隐讳的。--钱钟书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db239f638edac02bc8b2.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