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父母般孕育万物,亿万生灵如幼兽初生。
其中也有未能充分哺育之处,有时饿死啼哭的婴儿。
南川上游本是肥沃的原野,景佑丙子年却遭遇大饥荒。
新种的庄稼刚出苗,旧粮已经吃光,十户人家有八九户连早饭都吃不上。
阴气盛行多么不仁,酿成水灾来助长灾情。
乌黑的雨水像烟煤一样遮天蔽日,山洪暴发,争先恐后地奔腾。
洪水一夜之间冲破城墙,像无数的弩箭射穿动物的毛皮。
东边有一块陆地,尸体堆积,蚂蚁般的人们想要逃走却被水包围。
房屋倒塌树木折断,蛟龙也挑肥拣瘦地吃人。
放眼望去,波涛汹涌,万重山峦阻隔,亲人之间无法互相扶持。
国子刘公是一位仁爱之人,当时代理此地的军政事务。
他认为百姓的生死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天命,命令船只前去救援,无人敢违抗。
孩童赤身裸体,妇女困苦不堪,用挖空的树木载着他们,数量众多。
他们身上沾满泥沙,外面寒冷,里面饥渴,紧闭嘴唇,像疯了一样。
人们被搀扶着,或坐或卧,挤满了官府的房屋,刘公供给他们酒和粥。
顺着水流漂到远处,往往也有没死的,远在百里之外,无人知晓。
刘公花钱买下他们,询问他们的姓名,召来他们的亲属,把他们带回家。
他把司农的粮仓全部打开,不等待奏报,就先采取行动。
有多余的粮食,就可以用来弥补不足,大商人、富户像回声一样响应。
刘公日夜不停地来回巡视,天气炎热也不忍心在有华丽雕饰的屋檐下休息。
因此,整个郡的十万户人家,饥饿的皮肤渐渐长出肉。
活着的人互相帮助,死去的人得到安葬,唐尧虞舜时代的仁政再次出现。
圣明的君主供养贤才,贤才治理百姓,天地间的正气和谐通畅。
城西的老宫里有一片古老的松树林,有一天早晨,松树滴下的露水甘甜如蜜。
成千上万的树枝缠绕在一起,像玉石台阶和宝玉树一样光彩夺目。
乡民们奔走相告,争相观看,用手攀着树枝,用口吮吸露水。
有一位名叫周氏子的老学究,爱好行善,不像普通的道士。
他想要把这件事迹长久地流传下去,所以筑亭于此,让它高大雄伟。
刘公终究要回朝廷,不能长久在此,而松树至今依然茂盛。
我写下这首诗,张贴在亭子上,希望将来人们读到它,像看到羊祜的石碑一样流泪。
这首诗是李覯为纪念刘公救灾事迹而作。诗歌通过描写饥荒和水灾的惨状,以及刘公的仁爱行为,赞扬了他为民请命、不畏权贵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刘公的敬佩之情。
诗歌的前半部分描绘了饥荒和水灾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语言生动形象,令人触目惊心。例如,“烟煤刷天雨汁黑,呕山泄谷争奔驰”,将水灾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后半部分则着重描写刘公的仁爱行为,例如“民生在我不在命,告舟往救无敢违”、“司农仓廪尽发出,不待奏报先施为”,展现了刘公果断、有担当的形象。
诗歌的结尾,作者用“他年坠泪如羊碑”来表达对刘公的敬佩之情,希望刘公的事迹能够像羊祜一样被后人铭记。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它不仅赞扬了刘公的仁爱行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百姓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