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覯的诗>甘露亭诗>

甘露亭诗,李覯甘露亭诗全诗,李覯甘露亭诗古诗,甘露亭诗翻译,甘露亭诗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李覯

乾坤父母莫匪慈,胚胎亿兆成角覊。
其间哺乳不及处,有时泣杀呱呱儿。
南川上游号沃野,景佑丙子尝凶饥。
新田始苗旧谷罄,十室八九无晨炊。
伏阴何者不仁甚,釀作水灾来助之。
烟煤刷天雨汁黑,呕山泄谷争奔驰。
横流一夜打城郭,万驽窃发穿毛皮。
东隅有洲尸揖揖,如蚁欲走遭水围。
屋根无力树腰折,蛟蜃食人犹择肥。
涛波一望万山阻,六亲不得相扶持。
国子刘公好仁者,惟时假守兹军麾。
民生在我不在命,告舟往救无敢违。
童儿赤立妇女困,载之刳木何累累,泥沙外冷内饥渴,口噤不语如狂痴。
牵挛坐卧满府舍,赋以酒饮加饘糜。
随流往往亦不死,远在百里无人知。
损金购得问氏姓,召使亲族携之归。
司农仓廪尽发出,不待奏报先施为。
有馀况可补不足,大贾蓄家如响随。
来瞻去察夜继昼,赤热不忍荫华榱。
由斯一郡十万户,饿肤日月生膏脂。
存者相保没者葬,唐虞仁寿重敲跻。
圣主养贤贤养物,气和郁郁通高卑。
城西老宫古松径,一朝坠露甘如饴。
千柯万叶结不解,玉阶琼树光离离。
甿俗奔走竞观者,手攀口吮同齎咨。
学老之人周氏子,好善不类黄冠师。
欲令事迹绚久远,筑亭其他高巍巍。
公之归朝不可借,松树至今犹未衰。
我作此诗揭亭上,他年坠泪如羊碑。

甘露亭诗译文

天地父母般孕育万物,亿万生灵如幼兽初生。 其中也有未能充分哺育之处,有时饿死啼哭的婴儿。 南川上游本是肥沃的原野,景佑丙子年却遭遇大饥荒。 新种的庄稼刚出苗,旧粮已经吃光,十户人家有八九户连早饭都吃不上。 阴气盛行多么不仁,酿成水灾来助长灾情。 乌黑的雨水像烟煤一样遮天蔽日,山洪暴发,争先恐后地奔腾。 洪水一夜之间冲破城墙,像无数的弩箭射穿动物的毛皮。 东边有一块陆地,尸体堆积,蚂蚁般的人们想要逃走却被水包围。 房屋倒塌树木折断,蛟龙也挑肥拣瘦地吃人。 放眼望去,波涛汹涌,万重山峦阻隔,亲人之间无法互相扶持。 国子刘公是一位仁爱之人,当时代理此地的军政事务。 他认为百姓的生死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天命,命令船只前去救援,无人敢违抗。 孩童赤身裸体,妇女困苦不堪,用挖空的树木载着他们,数量众多。 他们身上沾满泥沙,外面寒冷,里面饥渴,紧闭嘴唇,像疯了一样。 人们被搀扶着,或坐或卧,挤满了官府的房屋,刘公供给他们酒和粥。 顺着水流漂到远处,往往也有没死的,远在百里之外,无人知晓。 刘公花钱买下他们,询问他们的姓名,召来他们的亲属,把他们带回家。 他把司农的粮仓全部打开,不等待奏报,就先采取行动。 有多余的粮食,就可以用来弥补不足,大商人、富户像回声一样响应。 刘公日夜不停地来回巡视,天气炎热也不忍心在有华丽雕饰的屋檐下休息。 因此,整个郡的十万户人家,饥饿的皮肤渐渐长出肉。 活着的人互相帮助,死去的人得到安葬,唐尧虞舜时代的仁政再次出现。 圣明的君主供养贤才,贤才治理百姓,天地间的正气和谐通畅。 城西的老宫里有一片古老的松树林,有一天早晨,松树滴下的露水甘甜如蜜。 成千上万的树枝缠绕在一起,像玉石台阶和宝玉树一样光彩夺目。 乡民们奔走相告,争相观看,用手攀着树枝,用口吮吸露水。 有一位名叫周氏子的老学究,爱好行善,不像普通的道士。 他想要把这件事迹长久地流传下去,所以筑亭于此,让它高大雄伟。 刘公终究要回朝廷,不能长久在此,而松树至今依然茂盛。 我写下这首诗,张贴在亭子上,希望将来人们读到它,像看到羊祜的石碑一样流泪。

甘露亭诗注释

  • 乾坤父母莫匪慈,胚胎亿兆成角貤: 天地如父母般慈爱,孕育亿万生灵,使之成形。乾坤,指天地。胚胎,指孕育。角貤,指初生的幼兽。
  • 其间哺乳不及处,有时泣杀呱呱儿: 即使天地慈爱,也有照顾不到的地方,有时会饿死啼哭的婴儿。哺乳,指喂养。呱呱儿,指婴儿的哭声。
  • 南川上游号沃野,景佑丙子尝凶饥: 南川上游原本是肥沃的田野,但在景佑丙子年(1036年)却遭遇了严重的饥荒。沃野,肥沃的田野。景佑丙子,宋仁宗景佑三年。
  • 新田始苗旧谷罄,十室八九无晨炊: 新种的庄稼刚出苗,旧粮已经吃光,十户人家有八九户连早饭都吃不上。罄,用尽。晨炊,早饭。
  • 伏阴何者不仁甚,酿作水灾来助之: 阴气盛行多么不仁,酿成水灾来助长灾情。伏阴,指阴气盛行。
  • 烟煤刷天雨汁黑,呕山泄谷争奔驰: 乌黑的雨水像烟煤一样遮天蔽日,山洪暴发,争先恐后地奔腾。刷天,遮蔽天空。呕山泄谷,形容山洪暴发。
  • 横流一夜打城郭,万驽窃发穿毛皮: 洪水一夜之间冲破城墙,像无数的弩箭射穿动物的毛皮。城郭,城墙。万驽窃发,形容洪水来势迅猛。
  • 东隅有洲尸揖揖,如蚁欲走遭水围: 东边有一块陆地,尸体堆积,蚂蚁般的人们想要逃走却被水包围。东隅,东方。洲,陆地。揖揖,堆积的样子。
  • 屋根无力树腰折,蛟蜃食人犹择肥: 房屋倒塌树木折断,蛟龙也挑肥拣瘦地吃人。蛟蜃,传说中的水怪。
  • 涛波一望万山阻,六亲不得相扶持: 放眼望去,波涛汹涌,万重山峦阻隔,亲人之间无法互相扶持。六亲,指父、母、兄、弟、妻、子。
  • 国子刘公好仁者,惟时假守兹军麾: 国子刘公是一位仁爱之人,当时代理此地的军政事务。国子,指国子监,这里指刘公曾任国子监的官职。假守,代理官职。军麾,指军政事务。
  • 民生在我不在命,告舟往救无敢违: 他认为百姓的生死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天命,命令船只前去救援,无人敢违抗。
  • 童儿赤立妇女困,载之刳木何累累: 孩童赤身裸体,妇女困苦不堪,用挖空的树木载着他们,数量众多。赤立,赤身裸体。刳木,挖空的树木,指简易的船只。累累,形容数量众多。
  • 泥沙外冷内饥渴,口噤不语如狂痴: 他们身上沾满泥沙,外面寒冷,里面饥渴,紧闭嘴唇,像疯了一样。口噤,闭口不言。
  • 牵挛坐卧满府舍,赋以酒饮加饘糜: 人们被搀扶着,或坐或卧,挤满了官府的房屋,刘公供给他们酒和粥。牵挛,搀扶。府舍,官府的房屋。饘糜,粥。
  • 随流往往亦不死,远在百里无人知: 顺着水流漂到远处,往往也有没死的,远在百里之外,无人知晓。
  • 损金购得问氏姓,召使亲族携之归: 刘公花钱买下他们,询问他们的姓名,召来他们的亲属,把他们带回家。
  • 司农仓廪尽发出,不待奏报先施为: 他把司农的粮仓全部打开,不等待奏报,就先采取行动。司农,掌管农业的官职。仓廪,粮仓。奏报,向上级汇报。
  • 有馀况可补不足,大贾蓄家如响随: 有多余的粮食,就可以用来弥补不足,大商人、富户像回声一样响应。大贾,大商人。蓄家,富户。
  • 来瞻去察夜继昼,赤热不忍荫华榱: 刘公日夜不停地来回巡视,天气炎热也不忍心在有华丽雕饰的屋檐下休息。瞻察,巡视。华榱,有华丽雕饰的屋檐。
  • 由斯一郡十万户,饿肤日月生膏脂: 因此,整个郡的十万户人家,饥饿的皮肤渐渐长出肉。
  • 存者相保没者葬,唐虞仁寿重敲跻: 活着的人互相帮助,死去的人得到安葬,唐尧虞舜时代的仁政再次出现。敲跻,登上。
  • 圣主养贤贤养物,气和郁郁通高卑: 圣明的君主供养贤才,贤才治理百姓,天地间的正气和谐通畅。养物,治理百姓。郁郁,指天地间正气充盈。
  • 城西老宫古松径,一朝坠露甘如饴: 城西的老宫里有一片古老的松树林,有一天早晨,松树滴下的露水甘甜如蜜。饴,麦芽糖。
  • 千柯万叶结不解,玉阶琼树光离离: 成千上万的树枝缠绕在一起,像玉石台阶和宝玉树一样光彩夺目。柯,树枝。离离,光彩夺目的样子。
  • 甿俗奔走竞观者,手攀口吮同齎咨: 乡民们奔走相告,争相观看,用手攀着树枝,用口吮吸露水。甿俗,乡民。齎咨,赞叹。
  • 学老之人周氏子,好善不类黄冠师: 有一位名叫周氏子的老学究,爱好行善,不像普通的道士。黄冠师,道士。
  • 欲令事迹绚久远,筑亭其他高巍巍: 他想要把这件事迹长久地流传下去,所以筑亭于此,让它高大雄伟。绚,流传。
  • 公之归朝不可借,松树至今犹未衰: 刘公终究要回朝廷,不能长久在此,而松树至今依然茂盛。不可借,不能长久。
  • 我作此诗揭亭上,他年坠泪如羊碑: 我写下这首诗,张贴在亭子上,希望将来人们读到它,像看到羊祜的石碑一样流泪。羊碑,指羊祜的石碑,羊祜是西晋的名将,死后百姓为他立碑,人们看到石碑都会流泪。

甘露亭诗讲解

这首诗是李覯为纪念刘公救灾事迹而作。诗歌通过描写饥荒和水灾的惨状,以及刘公的仁爱行为,赞扬了他为民请命、不畏权贵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刘公的敬佩之情。

诗歌的前半部分描绘了饥荒和水灾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语言生动形象,令人触目惊心。例如,“烟煤刷天雨汁黑,呕山泄谷争奔驰”,将水灾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后半部分则着重描写刘公的仁爱行为,例如“民生在我不在命,告舟往救无敢违”、“司农仓廪尽发出,不待奏报先施为”,展现了刘公果断、有担当的形象。

诗歌的结尾,作者用“他年坠泪如羊碑”来表达对刘公的敬佩之情,希望刘公的事迹能够像羊祜一样被后人铭记。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它不仅赞扬了刘公的仁爱行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百姓的苦难。

李覯[宋代]

李覯(一○○九~一○五九)字泰伯,南城人,有“李直讲主生文集”。他是位思想家,对传统的儒家理论,颇有非议;例如他认为“利”是可以而且应当讲求的,差不多继续王充“论衡”的“刺孟”,而且开辟了颜元李塨等对宋儒的批评。他的诗受了些韩愈、皮日休、陆龟蒙等的影响,意思和词句往往都很奇特,跟王令的诗算得宋代在语言上最创辟的两家。可惜集里通体完善的诗篇不多,例如有一首“哀老妇”,前面二十句写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寡妇,追于赋税差役,只好跟儿孙分别,重新嫁人,但是后面三十句发了许多感慨,说要“孝治”,该响应皇帝表扬“节妇”的号召。前面讲的是杜甫“石壕吏”“垂老别”所没写到的惨况,而后面讲的也许在北宋就是迂执之论,因为以前和当时对再醮或改嫁的一般意见虽然有如白居易的“妇人苦”所说:“及至生死际,何曾苦乐均?妇人一丧夫,终身守孤孑,”却还不像后来的舆论那样苛刻。李覯说皇帝表扬“节妇”,可是事实上北宋皇帝也准许再醮,而且就像李覯所师法的韩愈就有个“从二夫”的女儿,李覯同时人范仲淹的母亲和媳妇、王安石的媳妇等也都是“从二夫”而不隐讳的。--钱钟书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d3a71662a6a54c260549.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