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风卷着沙土,天地一片昏暗,人们相互搀扶着,在通往边塞的道路上,远离故乡。他们身上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肚子里也没有食物,病弱的身体充满了忧愁和痛苦,难以用言语来形容。
看看那些老人,他们头发花白,步履蹒跚。他们有气无力地拄着拐杖,手臂也抬不起来,像他们这样在路上倒下死去的人,已经有一半化作了路边的沟壑。
最让人不忍心看的是那些被抛弃的小孩,父母肩上挑着、背上抱着,孩子们的哭声嘶哑无力。父母怜爱他们,却无力留下,只能拿着牌子出卖儿女,眉头紧锁。
再看看他们肩上挑着的是什么?不过是些麻绳和麦麸,还装不满一个瓦罐。路旁的野菜也被他们采光了,实在没有力气再采,只能挖些草根树皮,连同泥土一起吃下去。
更悲惨的是,有些人还带着枷锁,背着瓦片,拆着木头,沿街叫卖。他们形容枯槁,屁股上长满了疮,却还庆幸自己还能缴纳赋税。
千愁万恨都呈现在这些事物上,即使不用言语表达,也全都暴露无遗。为什么熙宁年间会发生这样的惨状?这都是推行新法的王安石造成的。
当年这幅图是谁画的?是担任监门的郑侠,他忧国忧民。他将奏疏呈到閤门,却无人肯接纳,只好用驿马直接送到银台司。
奏疏的大致内容传到了皇帝的眼中,他才知道四方百姓的困苦已经到了何种地步。只要废除弊政,采纳他的建议,即使十天不下雨,他也愿意被处斩。
熙宁皇帝因此寝食难安,决定废除新法,以挽回天意。哪里知道护法之神另有其人,皇帝面前哭诉奸佞之臣仍在得逞。
当时也有人常常献上捷报的图画,但那些虚假的胜利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了。而这幅流民图,虽然年代久远,却越发显得真实,长久地激起忠良之士的爱国之心。
我仔细地观赏这幅图画,觉得唐太宗时期的“王会图”都显得空洞夸张。我希望能将这幅图画比作殷商时期的《无逸》,重新临摹进献给当今的皇上。
这首诗是作者鲁铎观看了郑侠的《流民图》后所作,深刻地揭露了王安石变法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忠良之士的敬佩之情。
诗歌首先描绘了一幅触目惊心的流民图景:天昏地暗,流民扶老携幼,离乡背井,衣食无着,病苦交加。诗人用简洁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老弱病残的流民形象,以及他们悲惨的遭遇,令人触目惊心。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揭露了造成这一惨剧的罪魁祸首——王安石变法。诗人指出,正是由于新法的推行,才导致了百姓的流离失所,民不聊生。
然后,诗人赞扬了郑侠的爱国精神和勇气。他冒着风险,绘制《流民图》呈上,揭露新法之弊,其忠义之举令人敬佩。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希望当朝皇帝能够吸取历史教训,体恤民情,废除弊政,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他希望将这幅《流民图》比作《无逸》,时刻警醒君王,不要重蹈覆辙。
全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诗人以图证史,以诗言志,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这首诗不仅是一幅生动的社会图景,也是一篇充满忧患意识的政治谏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