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流芳的诗>锡山夜别闲孟子薪彦逸及从子宜之儿子杭之二>

锡山夜别闲孟子薪彦逸及从子宜之儿子杭之二,李流芳锡山夜别闲孟子薪彦逸及从子宜之儿子杭之二全诗,李流芳锡山夜别闲孟子薪彦逸及从子宜之儿子杭之二古诗,锡山夜别闲孟子薪彦逸及从子宜之儿子杭之二翻译,锡山夜别闲孟子薪彦逸及从子宜之儿子杭之二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明代] 李流芳

十日追随意未倾,一朝言别若为情。
只怜对酒成高会,无那挑灯是送行。
家累关心难共语,功名垂老不堪评。
便应拨棹从东下,十亩闲闲尚可耕。

锡山夜别闲孟子薪彦逸及从子宜之儿子杭之二译文

十天来,我尽情地与你们相聚,心中的情意还未完全倾诉,今日突然要分别,这情景真让人难舍。只觉得一起饮酒作乐的高雅聚会令人留恋,无可奈何的是,只能挑灯夜送你们远行。家中的琐事让人牵挂,难以与你们细说,年老了,再谈论功名也觉得没有意义。或许我应该划着船向东归去,还有十亩田地,可以悠闲地耕种。

锡山夜别闲孟子薪彦逸及从子宜之儿子杭之二注释

  • 锡山:指无锡惠山,作者晚年隐居于此。
  • 闲孟子薪彦逸及从子宜之儿子杭之二:指作者的朋友及亲属,具体生平事迹不详。从子,堂侄。
  • 追随:相随,相聚。
  • 意未倾:心中的情意还没有完全倾诉。
  • 若为情:如何能承受这种离别之情。
  • 怜:爱,怜惜,这里指留恋。
  • 高会:高雅的聚会。
  • 无那:无奈,无可奈何。
  • 挑灯:点着灯。
  • 送行:送别远行的人。
  • 家累:家中的负担,家庭琐事。
  • 关心:牵挂,放在心上。
  • 共语:一起谈论。
  • 功名:指科举功名,做官。
  • 垂老:年老,将老。
  • 不堪评:不值得评论,没有意义。
  • 便应:就应该。
  • 拨棹:划船。
  • 从东下:向东边划船而去。
  • 闲闲:悠闲,安逸。
  • 尚可耕:还可以耕种。

锡山夜别闲孟子薪彦逸及从子宜之儿子杭之二讲解

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李流芳在锡山送别朋友亲人时所作。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亲人的惜别之情,以及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和归隐田园的向往。

诗的前四句描写惜别之情。“十日追随意未倾,一朝言别若为情。”诗人与朋友亲人相聚多日,情意还未完全倾诉,突然要分别,心中难舍难分。“只怜对酒成高会,无那挑灯是送行。”诗人留恋之前的聚会,但不得不面对离别,只能在夜晚挑灯送别,更增添了离愁别绪。

中间两联,诗人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对功名的厌倦。“家累关心难共语,功名垂老不堪评。”家中的琐事让人牵挂,却又难以与朋友细说,年老了,再谈论功名也觉得没有意义,这表明诗人对现实生活感到疲惫,对功名利禄失去了兴趣。

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归隐田园的愿望。“便应拨棹从东下,十亩闲闲尚可耕。”诗人打算划船向东归去,回到田园,过着悠闲的耕种生活,这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总的来说,这首诗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亲人的惜别之情,以及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和归隐田园的向往,体现了诗人高洁的品格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李流芳[明代]

李流芳(1575~1629)明代诗人、书画家。字长蘅,一字茂宰,号檀园、香海、古怀堂、沧庵,晚号慎娱居士、六浮道人。歙县(今属安徽)人,侨居嘉定(今属上海市)。三十二岁中举人,后绝意仕途。诗文多写景酬赠之作,风格清新自然。与唐时升、娄坚、程嘉燧合称“嘉定四先生”。擅画山水,学吴镇、黄公望,峻爽流畅,为“画中九友”之一。亦工书法。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46887239e51b25390d29.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