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只怪我生长在江东,竟然不知道江东的莼菜如此美味。今年四月来到西湖,西湖的莼菜生长得遍布湖面。我早晚都去采摘莼菜,西湖城中几乎没有人采摘。西湖的莼菜都运到萧山去卖,成千上万担堆积在湘湖边。
我的几个朋友特别喜欢这件事,时常叫来小船运送莼菜来品尝。柔嫩的花朵和叶子从水中捞出来,新鲜水灵,稍加采摘,轻轻浸泡,还带着生机。稍微放点姜和桂皮,仍能保持清真之味,不加盐豉就已经显得高贵了。
我家那伙计懂得烹煮,不时做出新花样,实在令人喜欢。一旦做成千里莼羹,立刻让我们这些食客翘起大拇指。盛在琉璃碗里,呈现出碧玉般的光泽,各种味道交错,散发出清新的香味。
一端上桌,大家就惊叹不已,拿起筷子却不敢争先品尝。浅浅地品尝,细细地咀嚼,还是觉得意犹未尽,指着杯盘,留恋着那剩余的香气。只觉得它脆嫩爽滑,有益于牙齿,却不觉得清淡空虚,会给口腹带来负担。
那些血肉的腥味,草木的苦味,与这莼菜相比,都显得庸俗不堪,它超然于各种食物之上。京城里的黄芽菜软糯如酥,家乡的燕笋洁白如玉。它们勉强可以和莼菜做朋友,而像菁根、杞苗之类的蔬菜,都只能做它的仆从。
你没看到吗?就连小小的芋头也遭遇了被抛弃的命运,而西湖的莼菜竟然无人问津。有了张翰这样的先例,以后我们这些爱莼菜的人,也能让它千年不被埋没。
请你为我饮酒,我为你唱歌,有了这美味的莼菜,即使喝十斗酒也不算多。世人只凭耳朵听信传言,不珍惜身边的美味,反而要到遥远的湖湘去寻觅。
这首诗是李流芳赞美莼菜的佳作。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西湖莼菜的生长、采摘、烹饪以及品尝的过程,表达了对莼菜的喜爱之情,以及对世人不识货的感慨。
诗歌首先从诗人自己的经历入手,说明自己过去不识莼菜之美,直到来到西湖才发现其美味。接着,诗人描写了西湖莼菜的生长盛况,以及人们对莼菜的忽视。然后,诗人重点描写了朋友们对莼菜的喜爱,以及莼菜的烹饪和品尝过程。诗人用“柔花嫩叶”、“小摘轻淹”、“微施姜桂”、“未下盐豉”等词语,生动地描绘了莼菜的鲜嫩和清真之味。
在品尝莼菜的过程中,诗人不仅赞美了莼菜的美味,还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他认为,莼菜的美味超然于其他食物之上,能够让人摆脱世俗的烦恼,感受到清虚的境界。诗人还借莼菜的遭遇,讽刺了世人不识货,只凭耳朵听信传言的现象。最后,诗人表示要学习张翰,传承对莼菜的喜爱,让这种美味永远流传下去。
总的来说,这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清新,既描写了莼菜的美味,又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诗中引用张翰的典故,更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使读者在品味莼菜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