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精自东生,阴魄复西没。
两曜无停机,万古一超忽。
方平笑麻姑,绿鬓已成雪。
谁识青青松,蟠根向溟渤。
大家都搜:
感秋(二首)译文
太阳的光华从东方升起,月亮的魂魄又在西方隐没。日与月这两颗星体永不停息地运转,漫长的万古岁月也在眨眼间飞逝而过。方平笑看当年的麻姑,青春的乌发如今已是雪白一片。又有谁能真正认识那四季常青的松树呢?它的根须深深地盘结,一直探向那深邃的大海底部。
感秋(二首)注释
感秋(二首)讲解
这首诗是林鸿《感秋(二首)》中的一首。诗歌以广阔的宇宙和时间为背景开篇,描绘了日升月落的永恒循环,象征着时间的持续流逝和宇宙的运行不息。紧接着用“万古一超忽”强调了时间流逝的飞快,即使是漫长的万古岁月,在宇宙尺度下也如同刹那。
诗的中间部分引用了方平与麻姑的典故,将宏大的时间概念与个体生命的体验联系起来。虽然典故本身强调的是沧海桑田的巨大变迁,诗中却巧妙地聚焦于人物个体因时间流逝而产生的衰老——“绿鬓已成雪”。方平笑麻姑,可能包含了一种对岁月无情改变人容貌的无奈或超然。这句诗直接触及了“感秋”主题下常见的情感:对青春不再、生命易老的感伤。
诗的最后两句笔锋一转,引出了青松这一意象。青松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着坚韧不拔、长寿和气节。与前文描写的匆匆流逝的时间和易逝的青春形成对比,青松似乎代表着一种永恒或深刻的力量。它的根“蟠根向溟渤”,深入大海的底部,进一步强化了其深厚、稳固和不为人知的特性。这里的“溟渤”既是物理上的深海,也可以象征着一种精神上的深度、生命的本源或是更高的境界。“谁识青青松”则流露出一种知音难觅的孤独感,或许暗示着这种超越流变、探寻深刻本质的精神追求并不被世人理解或认识。
整首诗由宏观的宇宙运行写到人世的沧桑变迁,再落笔于象征坚韧与深刻的青松,构思精巧。在感叹时光易逝、生命易老(感秋之意)的同时,诗人似乎也在追寻一种不为时间所动的内在力量或精神寄托,使得诗歌在感伤之外,又多了一层哲理的深度和积极的探寻。
诗词大全
别人正在查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30c5c5ef77ae46327184.html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