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林鸿的诗>出塞曲(四首)>

出塞曲(四首),林鸿出塞曲(四首)全诗,林鸿出塞曲(四首)古诗,出塞曲(四首)翻译,出塞曲(四首)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明代] 林鸿

从军呼延塞,勒马单于台。
天地兵声合,关河秋色来。
酬恩凭玉剑,致远见龙媒。
旦夕边城上,喧喧笳鼓哀。

出塞曲(四首)译文

战士们应征来到呼延塞,在单于台勒马驻足。 天地间战鼓声与呐喊声交织,边关山河一片萧瑟秋景。 唯有凭手中宝剑报效国家恩情,期望能寻得贤才辅佐君王成就伟业。 日夜戍守在边城之上,耳边尽是凄凉悲哀的笳鼓声。

出塞曲(四首)注释

  • 出塞曲: 汉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苦。
  • 呼延塞: 塞名,具体地点待考。泛指边塞。
  • 单于台: 相传为汉时单于所筑的高台,用以瞭望敌情。
  • 兵声: 指战争的声音,如战鼓声、呐喊声等。
  • 关河: 指边关山河。
  • 酬恩: 报答恩情,多指报答朝廷的恩遇。
  • 玉剑: 精美的宝剑,这里借指战士手中的武器。
  • 致远: 实现远大的抱负。
  • 龙媒: 比喻杰出的人才,可辅佐君王成就大业。《史记·伯夷列传》:“不然,令五帝之德若尧、舜者,禹又焉所取材? 且舜亦以瞽瞍之子,桑孤之臣,而帝尧荐之, 禹亦以布衣,事舜而禅焉,伊尹、 吕尚之徒,亦非岩穴之士, 耕钓之夫,而高为天子师, 藩侯, 何也?诚能得贤者而举之, 谁不用之? 汤、武之王,伊尹、 吕尚之谋也。非其身苦而乐人, 为天下万世也?故 伯夷 丑 周 ,而 立武王 之义,封 于 柳下 ,遂 诛 纣 而 身 饿 。 尧舜 非 其 臣 而 举 之 , 汤武 非 其 身 而 师 之 ,若 圣人 者 , 岂 为 其 身 而已哉? 禹 伤 人 之 不 逮 , 曰: 『吾 伤 负 罪 咎 乃 此 哉 !』伊尹 思 天下 之 民 , 若 涉 水 火 之 急 ; 吕尚 曰: 『 往 古 帝 王 之 所 以 王 天下 者 , 非 曰 能 益 之 也 , 乃 曰 能 辟 除 之 也 。』 故 禹之 治水 , 伊尹 之 调 和 , 吕尚 之 辅佐 , 皆 不 求 其 德 , 而 求 其 才 也 。是以 禹 亦 伤 人 之 不 逮 , 而 伊吕 亦 思 天下 之 民 , 故 汤武 得 之 以 王 , 而 伯夷 饥 死 也 。非 其 贤 而 举 之 , 则 禹亦 瞽 矣 ; 非 其 才 而 用 之 , 则 伊吕 无 所 佐 也 。 故 禹 之 举 益 , 伊吕 之 师 汤 , 皆 非 一 日 之 所 为 也 。 汤武 得 之 以 王 , 而 伯夷 饥 死 也 , 非 其 命 哉 ? ”后因以“龙媒”比喻杰出人物或能荐贤的人。
  • 旦夕: 早晚,指日夜。
  • 边城: 边境的城池。
  • 喧喧: 喧闹嘈杂的声音。
  • 笳鼓: 古代边地少数民族的乐器,声音凄凉悲壮。

出塞曲(四首)讲解

这首诗描绘了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和复杂情感。首联点明地点,战士们来到边塞,勒马于单于台,环境开阔,也暗示了战争的紧张气氛。颔联写景,天地间充斥着战争的声音,边关秋色萧瑟,烘托出一种悲凉的氛围。颈联抒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报效国家,以及希望能够发现和任用贤才,共同成就大业的愿望。尾联回到现实,边城日夜充斥着凄凉的笳鼓声,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戍边生活的艰辛。全诗既有对战争的描写,也有对个人抱负的抒发,情感复杂而深刻。诗人身处边塞,心怀报国之志,但同时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戍边生活的艰辛,这种矛盾的情感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

林鸿[明代]

明福建福清人,字子羽。洪武初以人才荐,授将乐县学训导,官至礼部员外郎。性落拓不善仕,年未四十自免归。工诗,为闽中十才子之首。有《鸣盛集》。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6a0cf89a1a28485bd2a3.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