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林鸿的诗>题郑昭甫写张骞乘槎图>

题郑昭甫写张骞乘槎图,林鸿题郑昭甫写张骞乘槎图全诗,林鸿题郑昭甫写张骞乘槎图古诗,题郑昭甫写张骞乘槎图翻译,题郑昭甫写张骞乘槎图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明代] 林鸿

衮衮黄河天上来,茂陵底事望蓬莱。
早知转望乘槎便,虚筑通天百尺台。

题郑昭甫写张骞乘槎图译文

滚滚黄河之水仿佛从天上奔腾而来,汉武帝在茂陵一心想望蓬莱仙岛是为何呢?早知道你张骞转而希望乘着木筏而去,当初又何必白白地建造那高耸入云的通天台呢?

题郑昭甫写张骞乘槎图注释

  • 衮衮:水流奔腾貌。这里形容黄河水势浩大。
  •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源出青海,流经多省入渤海。
  • 天上来:形容黄河水势之大,仿佛从天而降。
  • 茂陵: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在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北。
  • 底事:何事,为何。
  • 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秦汉帝王追求长生不老之地。
  • 早知:早知道,如果早知道。
  • 乘槎:乘坐木筏。传说张骞出使西域时,曾乘槎到过银河。
  • 虚筑:白白地建造,徒劳地建造。
  • 通天台:汉武帝建造的高台,用于祭祀神仙,希望能够与天沟通。

题郑昭甫写张骞乘槎图讲解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林鸿题写在郑昭甫所画的《张骞乘槎图》上的。诗人借张骞乘槎的典故,讽刺了汉武帝追求长生不老的荒谬行为。

首句“衮衮黄河天上来”,气势磅礴,描绘了黄河奔腾不息的壮丽景象,也暗示了历史的滚滚向前,不可阻挡。诗人以黄河起兴,引出下文对汉武帝的议论。

第二句“茂陵底事望蓬莱”,点明了汉武帝渴望长生不老的愿望。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所在地,诗人在这里设问,汉武帝在陵墓中还想着蓬莱仙岛,是为什么呢?这实际上是对汉武帝的讽刺,即使到了死亡,也无法放下对长生的执念。

第三句“早知转望乘槎便”,是诗意的转折。诗人假设,如果早知道张骞乘槎可以到达仙境,那么汉武帝可能就不会如此痴迷于蓬莱仙岛了。这里表面上是赞扬张骞,实际上仍然是对汉武帝的讽刺,因为他没有选择更便捷的方式去追求长生。

最后一句“虚筑通天百尺台”,是对汉武帝追求长生不老行为的彻底否定。通天台是汉武帝为了与天神沟通而建造的,但最终却毫无用处。诗人用“虚筑”二字,表达了对汉武帝劳民伤财、追求虚幻的批判。

全诗语言精炼,寓意深刻,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批判。诗人通过对汉武帝和张骞两个历史人物的对比,揭示了追求虚幻不如脚踏实地的道理。

林鸿[明代]

明福建福清人,字子羽。洪武初以人才荐,授将乐县学训导,官至礼部员外郎。性落拓不善仕,年未四十自免归。工诗,为闽中十才子之首。有《鸣盛集》。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21c0b275220b1cfd65d4.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