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当年清献公,在蜀地为官两年后 возвращается。归来时没有多余的物品,只有一张琴和一只龟。龟寄托着他向往烟霞的心情,琴蕴含着他寄情山水的思绪。他在这两件物品间悠然自得,高尚的品德和容貌令人敬仰。
陈元龙岂是当时的庸俗之辈,谢灵运也绝非追求世俗之人。清献公的书斋简朴而不简陋,屋顶覆盖着茅草。他亲手种植的松树高耸入云,在寒冷的岁月中挺拔屹立。
清献公去世已经过了许多个春秋,他的高尚品格依然存在于世。他的廉洁可以使贪婪的人变得廉洁,直到现在人们还在仰慕伯夷。使君(指张巨山)品格高洁,是清献公的后代无疑。他治理地方政务简明而严肃,民风淳朴没有邪恶。
我们恭敬地拜谒清献公的画像,许多同僚跟随而来。我们摆设酒宴款待清献公的后人,我们的诚意清献公一定能够知晓。张氏家族是远近闻名的孝悌之家,人才辈出,没有衰败。品德深厚的人会留下光辉,这句话确实不假。
春天阴沉,景物清淡,原野上的草木茂盛滋长。远山升腾起云气,近处的水面荡漾着微波。时令的鸟儿在屋檐上鸣叫,野生的蝴蝶在宴席中飞舞。这座祠堂经历了千年,今天的盛事将会流传一时。
我们感到清献公仿佛就在身旁,戴着官帽都不敢歪斜。希望能够充分领略清献公的德行,斟满美酒怎能推辞。姑且用这美酒来纪念今天,白昼的景色正悠闲舒缓。
这首诗是李处权陪同张巨山拜谒清献公张咏祠堂时所作。诗歌表达了对张咏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张巨山继承先祖遗风的赞美。
诗歌首先追忆了张咏的清廉和高洁,用“一琴而一龟”象征他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品格。接着,诗人将张咏与陈元龙、谢灵运等名士相比,突出了他的超凡脱俗。然后,诗人赞美了张咏的品格对世人的影响,以及张巨山作为后代继承先祖遗风的难能可贵。
诗歌后半部分描写了拜谒祠堂时的所见所感,渲染了庄严肃穆的气氛,表达了对张咏的敬意。最后,诗人希望能够学习张咏的德行,并用美酒来纪念这一时刻,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这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通过对张咏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清廉正直品格的推崇,以及对社会风气淳朴的期盼。同时,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自身道德修养的勉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