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末年,战乱如洪水般汹涌浩荡。百姓如龙蛇般离散,在汉水和淮河一带蔓延,侵占我们的城池,预示着不祥之兆。天子忧虑地说:“我拿什么来供奉宗庙,朝见群臣,登上明堂呢?”左右回答说:“我的近臣御史余阙,可以委任他去安抚古舒国。边境以外的事情,都由他来决断。赐给他三百卫士和代表皇权的斧钺,不要扰乱百姓,不要滥用刑罚,只要使他们归附安定,文治武功并用,这是治理国家的常理。”
余阙冒死叩头哭泣,说:“君主忧虑,臣子蒙受耻辱,怎敢不竭尽全力?”御史骑着马来到舒城,百姓们喜悦又悲伤地流下了眼泪。“我们这些身处困境的百姓,今天又见到了汉朝官员的威仪!”东市牵来牛羊,西市摆满酒浆,纷纷陈列在道路两旁,御史下马与父老乡亲互相搀扶慰问。他告谕百姓说:“天子圣明而且爱民,即使相隔万里也能明察秋毫,日夜操劳,顾不上吃饭,担心你们饥饿困苦、颠沛流离。”
御史虽然愚钝,但也懂得忠义和仁慈,只有在患难之时才能互相扶持。敲起你们的鼓,举起你们的旗帜,行动或快或慢,身强力壮的负责战斗守卫,年老体弱的留守家园,让你们的农耕和蚕桑不被耽误。桑叶青翠,麦浪茫茫,牛羊在山丘荒野上奔走,御史在城墙上巡视。茅屋人家传来读书声,以真心换取人心,敌人来犯就屡战屡胜,不敢窥视。城东有虎豹的吼叫,城西有熊罴的咆哮。
蕲州、黄州的叛军刚开始退去,山越族的士兵又成群结队地前来围困。战士们包扎着伤口在城南战斗,吸吮着鲜血在城北战斗,大小船只排列在江面上抵挡敌人。可叹城中的百姓如同水中的游鱼,任人宰割。御史奋力挥臂在城墙上呼喊。悲风呼啸,尘沙飞扬,白昼昏暗无光,战士们争先恐后地战死。粮仓里没有粮食,士兵的士气低落,早上吃城墙上的草,晚上煮城墙下的豆荚,疫病蔓延,人们互相枕着死去,多么的凄惨。
御史杀死自己心爱的战马,士兵们不忍心吃。日子一天天过去,援兵却迟迟不来,箭矢耗尽,兵力残缺,处境越来越危险。骁勇的骑兵战死在野外,乌鸦和老鹰叼着尸体的肉,任凭残肢断臂横陈。孤城眼看就要灭亡,敌人用挖土山、掘地道的办法,我们无法抵挡。御史实在是没有德行,握着父老乡亲的手道歉说:“各位百姓死伤太多了。”御史登上城墙,面向北方跪拜,称自己万死也无法报答陛下,全家老小最终与舒城一同灭亡。
楚山苍翠,楚水浩荡,御史的忠贞气节,功绩和烈行显赫而光辉。他的节义如同天上的奎星壁星,大地的山河一样,是人伦的纲常,历经千年也不会改变。他的光辉如同日月般普照大地,有谁能够为他建造庙宇,重新设立社稷,让他享受祭祀,福泽他的后代,以至天下百姓呢?
这首诗是刘炳为纪念余阙死守舒城而作的。诗歌以叙事为主,描述了汉末战乱时期,御史余阙奉命镇守舒城,安抚百姓,抵御外敌,最终全家殉城的壮烈事迹。
诗歌首先描绘了汉末战乱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接着,诗歌详细叙述了余阙安抚百姓、组织防御、英勇抵抗的过程,展现了他忠君爱民、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最后,诗歌赞扬了余阙的忠贞气节,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佩和怀念之情。
诗歌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诗中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情节更加感人。同时,诗歌也反映了汉末战乱时期人民的苦难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渴望。
这首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是研究汉末历史和社会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