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刘炳的诗>汉之季哀故御史余公阙守舒城死节而作>

汉之季哀故御史余公阙守舒城死节而作,刘炳汉之季哀故御史余公阙守舒城死节而作全诗,刘炳汉之季哀故御史余公阙守舒城死节而作古诗,汉之季哀故御史余公阙守舒城死节而作翻译,汉之季哀故御史余公阙守舒城死节而作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 刘炳

汉之季,洪流何汤汤。
赤子为龙蛇,蔓于汉以淮,割我城邑图不祥。
天子曰嘻予何以奉宗庙,朝群臣,登明堂?曰予近臣御史阙,咨尔抚师古舒国,阃以外,尔制之。
赐尔三百卫士斧与节,毋黩民,毋究刑,苟附而安,文武并用礼之经。
臣阙昧死顿首泣,主忧臣辱敢不力。
御史骑马来,万姓泪落喜且悲。
子我涂炭民,汉官威仪今见之。
东市牵牛羊,西市罗酒浆,纷纷列道左,御史下马相扶将。
谕以天子圣且爱,明见万里外,宵旰不遑食,兵尔饥尔苦颠沛。
御史虽愚颇知忠与慈,惟尔患难相扶持。
鼓尔鼓,旗尔旗,疾则疾,徐则徐,壮者战守老者居,俾尔农桑毋夺时。
桑青青,麦茫茫,牛羊走丘墟,御史城上行。
茅屋人家闻读书,以心感人心,敌至辄败不敢窥。
城东啼虎豹,城西啸熊罴。
蕲黄攻始退山越,什什伍伍来相围。
裹疮战城南,吮血战城北,大船小船捍江列。
嗟城中如流鱼,御史奋臂城上呼。
悲风扬,尘沙起,白日无光士争死。
廪无粟,士气衰,朝食城上草,暮煮城下萁,疠疫相枕何流离。
御史斩爱马,士卒不忍食。
日久援不来,矢尽兵残益危逼。
枭骑死野战,乌鸢衔肉流尸僵。
孤城坐殄瘁,土山地道不可当。
御史诚不德,握手谢父老,尔民多杀伤。
御史登城北面拜,称臣万死无以报陛下,阖室竟与城俱亡。
楚山苍苍,楚水洋洋,御史之节,功烈显彰。
天之奎壁,地之河岳,人之纲常,千载弗渝。
日月普光,谁能置庙复立社,享尔祀尔百世及天下。

汉之季哀故御史余公阙守舒城死节而作译文

汉朝末年,战乱如洪水般汹涌浩荡。百姓如龙蛇般离散,在汉水和淮河一带蔓延,侵占我们的城池,预示着不祥之兆。天子忧虑地说:“我拿什么来供奉宗庙,朝见群臣,登上明堂呢?”左右回答说:“我的近臣御史余阙,可以委任他去安抚古舒国。边境以外的事情,都由他来决断。赐给他三百卫士和代表皇权的斧钺,不要扰乱百姓,不要滥用刑罚,只要使他们归附安定,文治武功并用,这是治理国家的常理。”

余阙冒死叩头哭泣,说:“君主忧虑,臣子蒙受耻辱,怎敢不竭尽全力?”御史骑着马来到舒城,百姓们喜悦又悲伤地流下了眼泪。“我们这些身处困境的百姓,今天又见到了汉朝官员的威仪!”东市牵来牛羊,西市摆满酒浆,纷纷陈列在道路两旁,御史下马与父老乡亲互相搀扶慰问。他告谕百姓说:“天子圣明而且爱民,即使相隔万里也能明察秋毫,日夜操劳,顾不上吃饭,担心你们饥饿困苦、颠沛流离。”

御史虽然愚钝,但也懂得忠义和仁慈,只有在患难之时才能互相扶持。敲起你们的鼓,举起你们的旗帜,行动或快或慢,身强力壮的负责战斗守卫,年老体弱的留守家园,让你们的农耕和蚕桑不被耽误。桑叶青翠,麦浪茫茫,牛羊在山丘荒野上奔走,御史在城墙上巡视。茅屋人家传来读书声,以真心换取人心,敌人来犯就屡战屡胜,不敢窥视。城东有虎豹的吼叫,城西有熊罴的咆哮。

蕲州、黄州的叛军刚开始退去,山越族的士兵又成群结队地前来围困。战士们包扎着伤口在城南战斗,吸吮着鲜血在城北战斗,大小船只排列在江面上抵挡敌人。可叹城中的百姓如同水中的游鱼,任人宰割。御史奋力挥臂在城墙上呼喊。悲风呼啸,尘沙飞扬,白昼昏暗无光,战士们争先恐后地战死。粮仓里没有粮食,士兵的士气低落,早上吃城墙上的草,晚上煮城墙下的豆荚,疫病蔓延,人们互相枕着死去,多么的凄惨。

御史杀死自己心爱的战马,士兵们不忍心吃。日子一天天过去,援兵却迟迟不来,箭矢耗尽,兵力残缺,处境越来越危险。骁勇的骑兵战死在野外,乌鸦和老鹰叼着尸体的肉,任凭残肢断臂横陈。孤城眼看就要灭亡,敌人用挖土山、掘地道的办法,我们无法抵挡。御史实在是没有德行,握着父老乡亲的手道歉说:“各位百姓死伤太多了。”御史登上城墙,面向北方跪拜,称自己万死也无法报答陛下,全家老小最终与舒城一同灭亡。

楚山苍翠,楚水浩荡,御史的忠贞气节,功绩和烈行显赫而光辉。他的节义如同天上的奎星壁星,大地的山河一样,是人伦的纲常,历经千年也不会改变。他的光辉如同日月般普照大地,有谁能够为他建造庙宇,重新设立社稷,让他享受祭祀,福泽他的后代,以至天下百姓呢?

汉之季哀故御史余公阙守舒城死节而作注释

  • 汉之季:指汉朝末年,东汉末年,政局混乱,战乱频仍。
  • 洪流何汤汤:形容战乱像洪水一样汹涌浩荡。汤汤,水势盛大的样子。
  • 赤子为龙蛇:百姓像龙蛇一样四处逃散,比喻人民流离失所。
  • 蔓于汉以淮:指战乱蔓延到汉水和淮河流域一带。
  • 割我城邑图不祥:侵占我们的城池,预示着不祥的征兆。
  • 天子:指汉献帝。
  • :叹词,表示忧虑。
  • 予何以奉宗庙,朝群臣,登明堂?:我拿什么来供奉宗庙,朝见群臣,登上明堂呢?宗庙是祭祀祖先的地方,明堂是古代帝王举行重要典礼的场所。
  • :指余阙,时任御史。
  • 咨尔抚师古舒国:委任你去安抚古舒国。咨,询问,商议;抚师,安抚民众的军队。
  • 阃以外,尔制之:边境以外的事情,都由你来决断。阃,门槛,指边境。
  • 三百卫士斧与节:三百名卫士和代表皇权的斧钺。斧钺是古代的刑具,象征着权力。节,古代使臣所持的信物。
  • 毋黩民,毋究刑:不要扰乱百姓,不要滥用刑罚。黩,扰乱;究,追究,深究。
  • 苟附而安,文武并用礼之经:只要使他们归附安定,文治武功并用,这是治理国家的常理。
  • 昧死顿首:冒死叩头。表示极度的谦卑和恭敬。
  • 主忧臣辱:君主忧虑,臣子蒙受耻辱。
  • 敢不力:怎敢不竭尽全力。
  • 涂炭:比喻困境。
  • 东市牵牛羊,西市罗酒浆:东市牵来牛羊,西市摆满酒浆。形容百姓欢迎御史的盛况。
  • 相扶将:互相搀扶慰问。
  • :告谕,告知。
  • 圣且爱:圣明而且爱民。
  • 宵旰不遑食:日夜操劳,顾不上吃饭。宵旰,指夜晚和白天。
  • 兵尔饥尔苦颠沛:担心你们饥饿困苦、颠沛流离。兵,忧虑。
  • 颇知忠与慈:也懂得忠义和仁慈。
  • 惟尔患难相扶持:只有在患难之时才能互相扶持。
  • 鼓尔鼓,旗尔旗:敲起你们的鼓,举起你们的旗帜。
  • 疾则疾,徐则徐:行动或快或慢。
  • 壮者战守老者居:身强力壮的负责战斗守卫,年老体弱的留守家园。
  • 俾尔农桑毋夺时:让你们的农耕和蚕桑不被耽误。俾,使。
  • 丘墟:荒野。
  • 以心感人心:以真心换取人心。
  • 辄败:屡战屡胜。
  • 蕲黄攻始退山越:蕲州、黄州的叛军刚开始退去,山越族的士兵又成群结队地前来围困。蕲、黄,指蕲州和黄州,位于湖北省东部。山越,指古代居住在东南山区一带的少数民族。
  • 什什伍伍:成群结队。
  • 裹疮战城南,吮血战城北:战士们包扎着伤口在城南战斗,吸吮着鲜血在城北战斗。形容战斗的激烈和残酷。
  • 捍江列:排列在江面上抵挡敌人。
  • 如流鱼:像水中的游鱼一样,比喻百姓处境危险,任人宰割。
  • 悲风扬,尘沙起:悲风呼啸,尘沙飞扬。形容战场的悲凉气氛。
  • 白日无光:白昼昏暗无光。
  • 廪无粟:粮仓里没有粮食。廪,粮仓。
  • 草,暮煮城下萁:早上吃城墙上的草,晚上煮城墙下的豆荚。形容粮食匮乏。
  • 疠疫相枕何流离:疫病蔓延,人们互相枕着死去,多么的凄惨。疠疫,瘟疫。
  • 斩爱马:杀死自己心爱的战马。形容粮食极端匮乏,士兵饥饿难忍。
  • 矢尽兵残:箭矢耗尽,兵力残缺。
  • 益危逼:处境越来越危险。
  • 枭骑死野战,乌鸢衔肉流尸僵:骁勇的骑兵战死在野外,乌鸦和老鹰叼着尸体的肉,任凭残肢断臂横陈。枭骑,骁勇的骑兵。乌鸢,乌鸦和老鹰。
  • 孤城坐殄瘁:孤城眼看就要灭亡。殄瘁,衰败,灭亡。
  • 土山地道不可当:敌人用挖土山、掘地道的办法,我们无法抵挡。土山,古代攻城的一种方法,堆土成山,然后从高处攻城。
  • 诚不德:实在是没有德行。
  • 握手谢父老:握着父老乡亲的手道歉。
  • 多杀伤:死伤太多了。
  • 北面拜:面向北方跪拜。表示对皇帝的忠诚。
  • 万死无以报陛下:万死也无法报答陛下。
  • 阖室竟与城俱亡:全家老小最终与舒城一同灭亡。阖室,全家。
  • 楚山苍苍,楚水洋洋:楚山苍翠,楚水浩荡。描写舒城的地理环境。
  • 功烈显彰:功绩和烈行显赫而光辉。
  • 天之奎壁,地之河岳:如同天上的奎星壁星,大地的山河一样。奎、壁,指奎星和壁星,古代认为是主宰文运的星宿。河岳,指黄河和山岳,是中华文明的象征。
  • 人之纲常:是人伦的纲常。
  • 千载弗渝:历经千年也不会改变。渝,改变。
  • 日月普光:如同日月般普照大地。
  • 谁能置庙复立社:有谁能够为他建造庙宇,重新设立社稷。庙,祭祀祖先的场所。社,古代祭祀土地神的地方。
  • 享尔祀尔百世及天下:让他享受祭祀,福泽他的后代,以至天下百姓呢?

汉之季哀故御史余公阙守舒城死节而作讲解

这首诗是刘炳为纪念余阙死守舒城而作的。诗歌以叙事为主,描述了汉末战乱时期,御史余阙奉命镇守舒城,安抚百姓,抵御外敌,最终全家殉城的壮烈事迹。

诗歌首先描绘了汉末战乱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接着,诗歌详细叙述了余阙安抚百姓、组织防御、英勇抵抗的过程,展现了他忠君爱民、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最后,诗歌赞扬了余阙的忠贞气节,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佩和怀念之情。

诗歌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诗中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情节更加感人。同时,诗歌也反映了汉末战乱时期人民的苦难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渴望。

这首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是研究汉末历史和社会的重要资料。

刘炳[]

元明间江西鄱阳人,字彦炳。元顺帝至正中,从军于浙。元末诣朱元璋,献书言事。平江西,授中书典签。洪武中屡升大都督府掌记,除东阿知县。旋以病告归,年六十九卒。工诗,有《春雨轩集》。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df5d066960b8e752d54b.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