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陆文圭的诗>送汪太无道人>

送汪太无道人,陆文圭送汪太无道人全诗,陆文圭送汪太无道人古诗,送汪太无道人翻译,送汪太无道人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元代] 陆文圭

面带青山色,道人何处来。
一台县日月,两袖裹风雷。
铅鼎养活火,寒炉拨死灰。
出寻方外友,不语又空回。

送汪太无道人译文

面容带着青山的颜色,不知这位道人从何处而来? 小小一台县的时光流逝,仿佛都在你的掌握之中,两袖清风,裹挟着风雷之势。 在铅鼎中养育着活火,又在寒炉中拨动着已成死灰的炉火。 你出门去寻找方外的朋友,却默默无语,又空手而回。

送汪太无道人注释

  • 汪太无道人:作者的朋友,一位道士,名太无。
  • 面带青山色:形容道人清癯的面容,带有山林的隐逸之气。
  • 一台县:县名,陆文圭当时任一台县的县令。
  • 日月:指时间。
  • 风雷:比喻道人所具有的气势和力量。
  • 铅鼎:道家炼丹的器具。
  • 活火:指丹炉中燃烧的火焰。
  • 寒炉:指冷落的炉子。
  • 死灰:指已经熄灭的炉灰。
  • 方外友:指隐居世外的道友。
  • 空回:空手而归,一无所获。

送汪太无道人讲解

这首诗是陆文圭送别道人汪太无的作品。诗人通过对道人形象的描写,表达了对道人隐逸生活的敬佩和对自身仕途的某种反思。

首联“面带青山色,道人何处来”,诗人首先描绘了道人的外貌特征,点明其道士身份。“面带青山色”不仅写出了道人清癯的面容,更暗示了他长期隐居山林的生活,带有浓厚的隐逸之气。 “道人何处来”则以疑问句式,引发读者对道人身世的思考。

颔联“一台县日月,两袖裹风雷”,进一步刻画了道人的精神气质。“一台县日月”点明了地点和时间,说明道人在此地已经生活了一段时间。 “两袖裹风雷”则以夸张的比喻,形容道人看似清贫,实则蕴含着强大的力量和气势,表现出其不凡的道行和精神境界。

颈联“铅鼎养活火,寒炉拨死灰”,描写了道人的生活状态。“铅鼎养活火”描绘了道人炼丹的场景,暗示其修道养生的活动。“寒炉拨死灰”则暗示了道人生活的清苦和寂寞,也可能象征着他试图从困境中寻找生机的努力。这两句诗,既写实,又富有象征意义。

尾联“出寻方外友,不语又空回”,写道人出门访友,却无功而返。“出寻方外友”说明道人并非完全与世隔绝,仍然渴望与同道交流。“不语又空回”则暗示了道人内心的孤独和对知音难觅的感慨,也可能表达了他对世俗社会某种程度的失望。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却意蕴深刻。诗人通过对道人外貌、生活和行动的描写,塑造了一个隐逸高士的形象,表达了对道人清高品格的敬佩之情。同时,诗中也流露出诗人自身对仕途的某种反思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陆文圭[元代]

陆文圭(1252~1336),元代文学家。字子方,号墙东,江阴(今属江苏)人。博通经史百家,兼及天文、地理、律历、医药、算术之学。墙东先生是元代学者陆文圭的雅号,“墙东”并非是他居住澄东的意思。西汉末年,北海人王君公因为遭遇王莽篡权的乱世,当牛侩(买卖牛的中间人)以自隐。当时人们称他为“避世墙东王君公”。见《后汉书·逄萌传》。后来以“墙东避世”作为隐居于市井的典故,“墙东”指隐居之地。墙东先生指的是隐士陆文圭,对于这个雅号,他自己也欣然接受,将自己的作品集命名为《墙东类稿》。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7fa00bc9dff246990e1a.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