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敖陶孙的诗>酬答李学长>

酬答李学长,敖陶孙酬答李学长全诗,敖陶孙酬答李学长古诗,酬答李学长翻译,酬答李学长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敖陶孙

夫子焉不学,高朕罗三贤。
横前一片石,教外皆别传。
三虎谁最怒,未觉相后先。
渠伊囊中方,贵在后者鞭。
我家一佛堂,盎背知庙堧。
忆昨祠上丁,蕡烛初欲然。
诸生气清明,人如出雩泉。
洗爵俯象鼻,掩豆高豚肩。
朱弦张文王,繁声斥师延。
此时识方屦,綦满青苔钱。
李公独凤仪,众中得何坚。
惜无补天手,转之上细毡。
朝来食盘中,穉蕨初数拳。
苍苍本难测,何由赜真筌。
自我得此士,可以一当千。
如闻缝掖姿,欲重世所捐。
舂容吐握诗,法用春秋全。
酬赠无玉案,三复缁衣篇。

酬答李学长译文

先生您有什么不学习的呢?高步、子朕、罗三位贤士都曾在此求学。 书案前横放着一片石板,先生的教诲与世俗的传授截然不同。 三只老虎谁最凶猛?似乎难以分出先后。 您就像那装满锥子的囊袋,越到后面锥子越锋利,价值越高。 我家有一座佛堂,从佛堂的后面可以知道它靠近庙宇的墙边。 记得昨天祠庙举行祭祀,巨大的蜡烛刚要点燃。 各种生灵都显得清明,人们好像从雩泉中出来一样精神焕发。 清洗酒爵时,俯身去看那象鼻形状的酒器,覆盖在豆上的祭肉,堆得像小猪的肩膀一样高。 弹奏着朱弦琴,演奏着《文王》的乐章,繁杂的声音排斥了师延的乐曲。 此时我认识了您的方头鞋,鞋上布满了青苔,可见您在此地已经很久了。 李公有着独特的风度,在众人之中显得多么坚定。 可惜没有补天的本领,只能把希望寄托在那细细的毡子上。 早上餐盘中的食物,是刚采摘的几把嫩蕨菜。 苍茫的天道本来就难以预测,又怎么能够用常规的方法来探究它的真谛呢? 自从我得到您这位贤士,就可以抵得上千人。 好像听到了读书人的风采,想要重新拾起世人所抛弃的东西。 您从容不迫地创作诗歌,运用了《春秋》的全部法则。 没有玉案来酬谢您的赠送,只能反复诵读《缁衣》这篇诗歌。

酬答李学长注释

  • 夫子:对老师的尊称。
  • 高朕罗三贤:指高步、子朕、罗这三位贤士,都曾在此求学。
  • 横前一片石:指书案前横放着一块石板,是老师讲学的地方。
  • 教外皆别传:指老师的教诲与世俗的传授截然不同。
  • 三虎:比喻三位杰出的人物,此处指学子中的佼佼者。
  • 渠伊囊中方,贵在后者鞭:比喻李学长的才华像锥子一样,越到后面越锋利,价值越高。
  • 盎背知庙堧:从佛堂的后面可以知道它靠近庙宇的墙边。
  • 祠上丁:指祠庙举行祭祀的日子。丁,古代的一种祭祀。
  • 蕡烛:巨大的蜡烛。
  • 雩泉:古代祈雨的泉水。
  • 象鼻:指酒器的形状像象鼻。
  • 豚肩:指祭祀用的猪肉堆得像小猪的肩膀一样高。
  • 朱弦张文王:指弹奏着朱弦琴,演奏着《文王》的乐章。《文王》是《诗经》中的一篇,是祭祀周文王的乐歌。
  • 师延:古代乐师,以淫乐著称。
  • 方屦:方头鞋,古代读书人常穿的鞋。
  • 綦满青苔钱:鞋上布满了青苔,可见在此地已经很久了。
  • 凤仪:指人的风度像凤凰一样高贵。
  • 补天手:指有补天能力的人,比喻有匡扶社稷的才能。
  • 细毡:精细的毡子,比喻微小的希望。
  • 穉蕨:嫩蕨菜。
  • 赜真筌:探究真谛的方法。筌,捕鱼的竹器,比喻方法。
  • 缝掖姿:读书人的风采。缝掖,指古代读书人的服装。
  • 舂容吐握诗:从容不迫地创作诗歌。吐握,指曹操礼贤下士的故事,此处比喻李学长的才华。
  • 春秋全:指诗歌运用了《春秋》的全部法则。《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寓意而著称。
  • 玉案:贵重的书案,用来酬谢赠送的礼物。
  • 缁衣篇:《诗经·秦风·缁衣》,是赞美士人有美德的诗歌。

酬答李学长讲解

这首诗是作者敖陶孙赠送给李学长的酬答之作,表达了对李学长的敬佩和赞赏之情。

诗歌从多个角度展现了李学长的优秀品质:

  1. 学识渊博:诗人用“夫子焉不学,高朕罗三贤”来赞扬李学长的学识渊博,并用“横前一片石,教外皆别传”来表明李学长的教学方法与众不同。
  2. 才华横溢:“渠伊囊中方,贵在后者鞭”比喻李学长的才华像锥子一样,越到后面越锋利,价值越高。
  3. 品德高尚:“李公独凤仪,众中得何坚”赞扬李学长品德高尚,在众人之中显得非常坚定。
  4. 有匡扶社稷的志向:“惜无补天手,转之上细毡”表达了李学长虽然没有补天的本领,但仍然心怀天下,希望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
  5. 诗歌创作能力强:“舂容吐握诗,法用春秋全”赞扬李学长从容不迫地创作诗歌,并且运用了《春秋》的全部法则。

总而言之,这首诗通过各种比喻和典故,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李学长的优秀品质,表达了诗人对李学长的敬佩和赞赏之情。诗歌语言精炼,意蕴深刻,是一首优秀的赠答诗。

敖陶孙[宋代]

字器之,号臞翁,一号臞庵,自称“东塘人”。淳熙七年(1180年)乡荐第一,客居昆山。在太学,曾写诗送朱熹,又作诗悼赵汝愚,忤韩侂胄。庆元五年(1199年)进士。历任海门县主簿,漳州府学教授、广东转运司主管文字。因临安书商陈起刊刻《江湖集》受株连贬官。官至温陵通判。宝庆三年(1227年)卒。著有《臞翁诗集》2卷,收入《南宋群贤小集》。《江湖集》、《江湖后集》可见其佚诗。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529b6bd4f9ffd0643458.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