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尽在宜春,醉送东风泪满巾。
今日春归倍惆怅,相逢不是去年人。
大家都搜:
送春寄呈祖袁州二首其一译文
去年送春时我身在宜春,醉意朦胧中挥泪与东风作别,泪水沾满了衣巾。今日又逢春归,心中更加惆怅难耐,因为眼前的相逢,已不是去年的故人。
送春寄呈祖袁州二首其一注释
送春寄呈祖袁州二首其一讲解
这首诗是李覯在送春时写给祖袁州(祖无择)的两首诗中的第一首。诗人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的伤感之情。
首句“去年春尽在宜春”,点明时间、地点,交代了去年送春的地点在宜春(即袁州)。第二句“醉送东风泪满巾”,写去年送春的情景,诗人醉意朦胧,依依不舍地与春风告别,泪水沾满了衣巾,可见其惜春之情。
后两句“今日春归倍惆怅,相逢不是去年人”,写今日送春的心情。诗人看到春回大地,本应高兴,但想到人事变迁,故人不在,心中更加惆怅。一句“相逢不是去年人”,点明了诗人惆怅的原因,既指人事变迁,也可能指自己心境的变化。
全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通过对送春情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伤感之情。今昔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李覯(一○○九~一○五九)字泰伯,南城人,有“李直讲主生文集”。他是位思想家,对传统的儒家理论,颇有非议;例如他认为“利”是可以而且应当讲求的,差不多继续王充“论衡”的“刺孟”,而且开辟了颜元李塨等对宋儒的批评。他的诗受了些韩愈、皮日休、陆龟蒙等的影响,意思和词句往往都很奇特,跟王令的诗算得宋代在语言上最创辟的两家。可惜集里通体完善的诗篇不多,例如有一首“哀老妇”,前面二十句写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寡妇,追于赋税差役,只好跟儿孙分别,重新嫁人,但是后面三十句发了许多感慨,说要“孝治”,该响应皇帝表扬“节妇”的号召。前面讲的是杜甫“石壕吏”“垂老别”所没写到的惨况,而后面讲的也许在北宋就是迂执之论,因为以前和当时对再醮或改嫁的一般意见虽然有如白居易的“妇人苦”所说:“及至生死际,何曾苦乐均?妇人一丧夫,终身守孤孑,”却还不像后来的舆论那样苛刻。李覯说皇帝表扬“节妇”,可是事实上北宋皇帝也准许再醮,而且就像李覯所师法的韩愈就有个“从二夫”的女儿,李覯同时人范仲淹的母亲和媳妇、王安石的媳妇等也都是“从二夫”而不隐讳的。--钱钟书 更多
诗词大全
别人正在查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513a8355896b98b335fd.html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