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吕祖谦的诗>过九江赠同舍陈伯秀>

过九江赠同舍陈伯秀,吕祖谦过九江赠同舍陈伯秀全诗,吕祖谦过九江赠同舍陈伯秀古诗,过九江赠同舍陈伯秀翻译,过九江赠同舍陈伯秀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吕祖谦

异时夫子门,论交心独可。
晨窗并几案,莫檠共灯火。
同升大宗伯,道阻山砐硪。
淡墨湿栖鸦,天开棘闱锁。
高张三百丈,遍数不及我。
咫尺判飞沈,鹏抟笑鸢堕。
音尘两疎阔,岁月悉箭笴。
风吹樊口帆,雨系浔阳柁。
故人尚一尉,旌旗穿紫逻。
相逢话旧游,拨置朱墨夥。
握手忘寒温,屈指半轗轲。
官居岸平湖,波涛日舂簸。
饱看五老面,此计殊未左。
山房旧闻名,欲往辄不果。
须君发其藏,万卷书绕坐。

过九江赠同舍陈伯秀译文

当年我们同在夫子门下求学,论交情只有你最值得深交。清晨在窗前并排读书,夜晚在几案旁一同挑灯夜读。后来一同考中礼部官职,但仕途却因山路崎岖而受阻。考场上墨迹未干,栖息的乌鸦被惊飞,科举考试的大门终于开启。张榜高悬,三百人中却找不到我的名字。仅仅咫尺之遥却决定了命运的沉浮,我如同大鹏展翅高飞,嘲笑那些如鸢般坠落的人。自从分别后音信渐少,时间如箭般飞逝。风吹动樊口那边的船帆,雨水系住浔阳这边的船舵。老朋友如今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县尉,旌旗穿过紫逻城门。我们相逢在一起回忆往昔,共同处理堆积如山的公文。握手之间忘记了寒暄,屈指算来我们的人生都有些坎坷。你如今身居九江,房屋靠近平静的湖边,生活却如同被波涛日夜冲击。饱览了五老峰的雄伟景色,这个计划始终没有改变。我早就听说过你的山房,一直想去却未能成行。希望你能打开你的藏书,让我在万卷书中徜徉。

过九江赠同舍陈伯秀注释

  • 九江:古郡名,在今江西省北部。
  • 赠:赠送,指赠别诗。
  • 同舍:同住一处,指同僚、同学。
  • 陈伯秀:人名,作者的朋友。
  • 异时:往昔,昔日。
  • 夫子门:指学堂,也泛指求学之地。
  • 论交:结交,交朋友。
  • 心独可:内心认为你最值得深交。
  • 晨窗:早晨的窗户。
  • 几案:书桌。
  • 莫檠:通“暮擎”,傍晚举着灯。
  • 共灯火:一同在灯下读书。
  • 同升大宗伯:一同考中礼部官职。“大宗伯”为古代官名,掌管礼仪。
  • 道阻山砐硪:仕途受阻,如同山路崎岖难行。“砐硪”,山路高低不平的样子。
  • 淡墨湿栖鸦:墨迹未干,栖息的乌鸦被惊飞。形容科举考试刚结束。
  • 天开棘闱锁:科举考试的大门开启。“棘闱”,科举考场。
  • 高张三百丈:指张榜公布,形容榜单高悬。
  • 遍数不及我:到处寻找也没有我的名字。
  • 咫尺判飞沈:距离很近却决定了命运的沉浮。“飞沈”,比喻仕途的得意与失意。
  • 鹏抟笑鸢堕:比喻自己如同大鹏展翅高飞,嘲笑那些如鸢般坠落的人。“鹏抟”,大鹏展翅高飞。
  • 音尘:书信,音讯。
  • 疎阔:稀疏,疏远。
  • 岁月悉箭笴:时光如箭般飞逝。“箭笴”,箭杆。
  • 风吹樊口帆:风吹动樊口那边的船帆。“樊口”,地名,在今湖北省武汉市。
  • 雨系浔阳柁:雨水系住浔阳这边的船舵。“浔阳”,地名,在今江西省九江市。
  • 故人尚一尉:老朋友如今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县尉。“尉”,古代官名,县尉。
  • 旌旗穿紫逻:旌旗穿过紫逻城门。“紫逻”,指城门。
  • 相逢话旧游:相逢在一起回忆往昔。
  • 拨置朱墨夥:共同处理堆积如山的公文。“朱墨”,指公文。
  • 握手忘寒温:握手之间忘记了寒暄。
  • 屈指半轗轲:屈指算来我们的人生都有些坎坷。“轗轲”,不得志,困顿。
  • 官居岸平湖:你如今身居九江,房屋靠近平静的湖边。
  • 波涛日舂簸:生活却如同被波涛日夜冲击。“舂簸”,冲击。
  • 饱看五老面:饱览了五老峰的雄伟景色。“五老”,指庐山五老峰。
  • 此计殊未左:这个计划始终没有改变。“左”,改变。
  • 山房旧闻名:我早就听说过你的山房。
  • 欲往辄不果:一直想去却未能成行。
  • 须君发其藏:希望你能打开你的藏书。
  • 万卷书绕坐:让我在万卷书中徜徉。

过九江赠同舍陈伯秀讲解

这首诗是吕祖谦赠给朋友陈伯秀的,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厚情谊和对仕途坎坷的感慨,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前八句:追忆往昔同窗情谊和共同的仕途经历。诗人回忆了与陈伯秀一同在学堂读书的场景,以及后来一同参加科举考试的经历,表达了两人深厚的友谊。
  • 中间十二句:感叹仕途的艰难和人生的坎坷。诗人感叹科举考试的残酷,以及仕途的艰辛,表达了对人生的无奈和感慨。
  • 后八句:表达对朋友的关心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人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同时也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希望能够与朋友一同过上悠闲自在的生活。

这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情谊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中运用了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全诗既有对往昔的回忆,也有对现实的感叹,更有对未来的期许,充分展现了诗人复杂而丰富的情感世界。

吕祖谦[宋代]

吕祖谦(1137年4月9日—1181年9月9日),字伯恭,世称“东莱先生”,为与伯祖吕本中相区别,亦有“小东莱先生”之称。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原籍寿州(治今安徽凤台)。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出身“东莱吕氏”,为吕夷简六世孙、吕大器之子。淳熙八年(1181年)卒,年四十五。宋宁宗时,追谥“成”。嘉熙二年(1238年),改谥“忠亮”。吕祖谦博学多识,主张明理躬行,学以致用,反对空谈心性,开浙东学派之先声。他所创立的“婺学”(又称“金华学派”),也是当时最具影响的学派,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朱熹、张栻齐名,并称“东南三贤”。著有《东莱集》、《历代制度详说》、《东莱博议》等,并与朱熹合著《近思录》。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29da0786fa0ca9a8d6c7.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