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吕祖谦的诗>魏元履国录挽章>

魏元履国录挽章,吕祖谦魏元履国录挽章全诗,吕祖谦魏元履国录挽章古诗,魏元履国录挽章翻译,魏元履国录挽章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吕祖谦

群公祖疏传,多士送阳城。
短棹非前约,长亭及此行。
深留移白日,共语只苍生。
会续山阳赋,邻人笛未横。

魏元履国录挽章译文

众多官员都敬重您像疏广一样清廉的家风,许多贤士都来送别您这位如阳城一般的贤明之士。 未能如约与您同乘短棹泛舟,只能在长亭为您送行。 您的离去让人感到时光飞逝,与您交谈总是心系百姓民生。 想必您会续写嵇康的《山阳赋》,只可惜您已逝去,再也听不到邻人悠扬的笛声了。

魏元履国录挽章注释

  • 魏元履:吕祖谦的朋友,生平不详。
  • 国录:指官职。
  • 挽章:哀悼死者的诗歌。
  • 群公祖疏传:指魏元履家风清廉,为众官员所敬重。疏广是汉代贤臣,以清廉著称。
  • 多士送阳城:指众多贤士送别魏元履。阳城是唐代名臣,以贤明著称。
  • 短棹非前约:未能实现之前的约定,一同泛舟。
  • 长亭:古代送别的地方。
  • 深留移白日:极力挽留也无法改变魏元履离去的事实,感叹时光飞逝。
  • 共语只苍生:在一起谈论的都是百姓民生之事。
  • 会续山阳赋:希望魏元履能够像嵇康一样留下不朽的作品。《山阳赋》是嵇康的名作。
  • 邻人笛未横:指魏元履已逝,再也听不到邻人吹笛的声音了。嵇康被杀前曾弹奏《广陵散》,曲终叹息“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后世常用此典故表达对故人的哀思。

魏元履国录挽章讲解

这首诗是吕祖谦为友人魏元履所作的挽诗,表达了对友人逝去的哀悼和怀念之情。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对友人品格、交往细节以及对其未能实现抱负的惋惜,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哀思。

首联概括了魏元履的生平和品格,赞扬他家风清廉,为人贤明,深受众人敬重。颔联写送别场景,表达未能与友人一同泛舟的遗憾。颈联感叹时光飞逝,追忆与友人交往的点滴,突出友人心系百姓的高尚情怀。尾联表达了对友人未能留下不朽作品的惋惜之情,以及对其逝去的深切哀悼。

全诗运用了多个典故,如疏广、阳城、嵇康等,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效果。诗人将对友人的赞美和哀悼融入到这些典故之中,使诗歌更具感染力。这首诗既是对友人魏元履的悼念,也是对那些心怀百姓、品德高尚之士的赞扬。

吕祖谦[宋代]

吕祖谦(1137年4月9日—1181年9月9日),字伯恭,世称“东莱先生”,为与伯祖吕本中相区别,亦有“小东莱先生”之称。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原籍寿州(治今安徽凤台)。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出身“东莱吕氏”,为吕夷简六世孙、吕大器之子。淳熙八年(1181年)卒,年四十五。宋宁宗时,追谥“成”。嘉熙二年(1238年),改谥“忠亮”。吕祖谦博学多识,主张明理躬行,学以致用,反对空谈心性,开浙东学派之先声。他所创立的“婺学”(又称“金华学派”),也是当时最具影响的学派,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朱熹、张栻齐名,并称“东南三贤”。著有《东莱集》、《历代制度详说》、《东莱博议》等,并与朱熹合著《近思录》。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ff9f2e4feeb229ffd7d1.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