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传鳞物有蟠时,分得寒泉住翠微。
天命虽教为润泽,神心终是索虔祈。
一围石岸刓无迹,几族阴云禁不飞。
风脚斗回波面黑,向人浑似逞严威。
大家都搜:
五龙塘译文
世人相传龙这种鳞甲之物也有蛰伏潜藏的时候,它们分得寒冷的泉水,居住在青翠的山间。上天命定它们掌管雨水滋润万物,人们还是要以虔诚之心向它们祈求。环绕水塘的石岸浑然天成,看不到人工雕琢的痕迹,聚集的阴云笼罩着这里,似乎被某种力量禁锢无法飞散。风势强劲地回旋,水面变得一片漆黑,仿佛要向人们展示它威严的力量。
五龙塘注释
五龙塘讲解
这首诗描绘了五龙塘的景象,并表达了诗人对龙的敬畏之情。
首联点明了五龙塘的由来,传说这里有龙潜藏,分得泉水居住。诗人用“世传”二字,表明这是一种民间传说。颔联进一步说明龙的职责是掌管雨水,滋润万物,但人们仍然需要虔诚地向它们祈求,体现了人们对龙的敬畏。
颈联描写了五龙塘的景象。石岸浑然天成,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阴云聚集,却无法飞散,暗示了五龙塘的神异之处。尾联描写了风起云涌的景象,水面变得漆黑,仿佛龙在展示它的威严,进一步渲染了龙的神秘和力量。
整首诗语言朴实,描写生动,既写出了五龙塘的自然景象,又表达了诗人对龙的敬畏之情,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祈求。
李覯(一○○九~一○五九)字泰伯,南城人,有“李直讲主生文集”。他是位思想家,对传统的儒家理论,颇有非议;例如他认为“利”是可以而且应当讲求的,差不多继续王充“论衡”的“刺孟”,而且开辟了颜元李塨等对宋儒的批评。他的诗受了些韩愈、皮日休、陆龟蒙等的影响,意思和词句往往都很奇特,跟王令的诗算得宋代在语言上最创辟的两家。可惜集里通体完善的诗篇不多,例如有一首“哀老妇”,前面二十句写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寡妇,追于赋税差役,只好跟儿孙分别,重新嫁人,但是后面三十句发了许多感慨,说要“孝治”,该响应皇帝表扬“节妇”的号召。前面讲的是杜甫“石壕吏”“垂老别”所没写到的惨况,而后面讲的也许在北宋就是迂执之论,因为以前和当时对再醮或改嫁的一般意见虽然有如白居易的“妇人苦”所说:“及至生死际,何曾苦乐均?妇人一丧夫,终身守孤孑,”却还不像后来的舆论那样苛刻。李覯说皇帝表扬“节妇”,可是事实上北宋皇帝也准许再醮,而且就像李覯所师法的韩愈就有个“从二夫”的女儿,李覯同时人范仲淹的母亲和媳妇、王安石的媳妇等也都是“从二夫”而不隐讳的。--钱钟书 更多
诗词大全
别人正在查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11689c4c5e24da530a45.html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