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曾伯的诗>戊申春偶成>

戊申春偶成,李曾伯戊申春偶成全诗,李曾伯戊申春偶成古诗,戊申春偶成翻译,戊申春偶成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李曾伯

半世崎岖鬓已凋,元知官职忌之招。
几番恶梦觉已晚,一片好心磨不消。
枕上岂堪思往日,樽前更莫计明朝。
此身若也填沟壑,犹有来生答圣朝。

戊申春偶成译文

回首半生,饱经风霜,鬓发已经开始凋零,我早就明白身在官场容易招致忌恨和灾祸。多次在噩梦中惊醒,醒来时已是深夜,我一腔赤诚之心却屡遭磨损,难以消退。躺在枕上,实在不忍回想过去的岁月,面对酒杯,更不要去计较明天的境遇。如果我的身体最终要埋葬在荒山野岭,我也相信会有来生,继续报答圣明的朝廷。

戊申春偶成注释

  • 戊申:干支纪年,指宋理宗淳祐八年(1248年)。
  • 崎岖:道路不平坦,比喻人生道路的坎坷不顺。
  • 鬓已凋:鬓发已经开始凋零,形容年老。
  • 元知:早就知道。
  • 官职忌之招:身在官场容易招致忌恨和灾祸。之,代词,指代做官这件事。
  • 几番恶梦:多次做噩梦。
  • 磨不消:磨损,消退。指赤诚之心屡遭磨损,难以消退。
  • 岂堪:哪里能够,不堪。
  • 樽前:酒杯前。
  • 更莫:更不要。
  • 若也:如果。
  • 填沟壑:指死亡,尸体被埋葬在山沟里。
  • 圣朝:指朝廷。

戊申春偶成讲解

这首诗是李曾伯在戊申年春天有感而作。诗人回顾自己半生坎坷的经历,表达了身处官场的无奈和忧虑,以及自己矢志报国的决心。

首联“半世崎岖鬓已凋,元知官职忌之招”,概括了诗人前半生的遭遇和对官场的认识。诗人经历了人生的坎坷不平,年华老去,也深知官场险恶,容易招致忌恨。

颔联“几番恶梦觉已晚,一片好心磨不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坚持。诗人多次在噩梦中惊醒,可见其内心的忧虑和不安。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一片赤诚之心不曾消退。

颈联“枕上岂堪思往日,樽前更莫计明朝”,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诗人不忍回想过去的岁月,也不敢奢望美好的未来,只能活在当下。

尾联“此身若也填沟壑,犹有来生答圣朝”,表达了诗人矢志报国的决心和对朝廷的忠诚。即使自己身死,也要在来生继续报效国家。

全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矢志报国的决心。诗中既有对官场黑暗的揭露,也有对自身命运的感叹,更有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体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

李曾伯[宋代]

李曾伯(1198年-1268年),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f8a65fd4e275009f2fa8.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