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罗隐的诗>>

梅,罗隐梅全诗,罗隐梅古诗,梅翻译,梅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梅

[唐代] 罗隐

天赐胭脂一抹腮,盘中磊落笛中哀。
虽然未得和羹便,曾与将军止渴来。

梅译文

上天赐予梅花一抹胭脂般的色彩,盛放在盘中显得高洁磊落,吹奏起来却又饱含哀伤。虽然梅子不能用来调和羹汤,但曾经可以用来为行军打仗的将士解渴。

梅注释

  • 胭脂:一种红色颜料,此处形容梅花的颜色。
  • 腮:面颊,这里指梅花的颜色像少女面颊上的红晕。
  • 磊落:形容心地光明坦荡,也形容梅花高洁的品格。
  • 笛中哀:指梅花在笛声中传递出的哀怨之情。
  • 和羹:指调和羹汤的味道,比喻实用价值。
  • 止渴:指梅子的酸味可以生津止渴。
  • 将军止渴:典故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曹操行军途中缺水,骗士兵说前方有梅林,士兵因想起梅子的酸味而口生津液,暂时缓解了干渴。

梅讲解

罗隐的这首《梅》诗,以梅花为题,描绘了梅花独特的品质和遭遇。

首联“天赐胭脂一抹腮,盘中磊落笛中哀”,诗人用“胭脂”形容梅花的颜色,赋予了梅花娇艳动人的姿态。同时,又用“磊落”和“哀”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概括了梅花的两种不同状态:在盘中欣赏时,它显得高洁、坦荡;而在笛声中吹奏时,它又饱含哀怨、凄凉。这暗示了梅花既有外在的美丽,又有内在的忧伤。

颔联“虽然未得和羹便,曾与将军止渴来”,诗人进一步描写了梅花的实用价值。梅子虽然不能像盐梅那样调和羹汤的味道,但它却可以用来为行军打仗的将士解渴。这里引用了“曹操望梅止渴”的典故,赞扬了梅花在特殊情况下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暗示了梅花即使不被重用,也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梅花颜色、形态和用途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梅花品格的赞赏,以及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诗句语言精炼,意蕴丰富,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罗隐[唐代]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4221b1510e02de5a6067.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