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刘黻的诗>避寇>

避寇,刘黻避寇全诗,刘黻避寇古诗,避寇翻译,避寇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刘黻

戊午九月十,汹汹群寇生。
疋枹与赤水,参会童石氓。
烹牛饫凶竖,剚人谄妖灵。
长驱无龃龉,四境腾沸羹。
野庐竞趋察,廛市争奔城。
啼号震暮夜,阴气昏冥冥。
携持半箱筥,扛舁及翁罂。
鸡豕头骈阗,肋息惊吞声。
宇内同一胞,何事起搀枪。
据险恶氛聚,血牙余种狞。
原岭迤巢穴,习头号惟轻生。
掷首视为戏,揭竿谁敢撄。
父老谓曩日,草窃恣横行。
郡将出奇计,一勦诸峒平。
老熊痛已定,悍虎谋方兴。
若非急讨捕,终难保桑耕。
官兵驻大曷,警报驰飞星。
探旗逼军旅,登城罗义丁。
菱角隐阨塞,松明通晓更。
山前号令肃,铃阁筹算精。
疋马熟往来,老穉倚以宁。
溪潜鳞且遁,林散翼亦惊。
顾予久放逐,逢此增令俜。
夜寝不忍睫,朝餐何所营。

避寇译文

戊午年九月十日,声势汹汹的寇贼突然出现。他们在疋枹山和赤水一带,与童石的百姓汇合。他们烹杀牛羊来喂饱凶残的贼寇,宰杀百姓来祭祀妖魔鬼怪。寇贼长驱直入,没有遇到任何阻碍,整个地区如同沸腾的开水一般。乡间茅屋的人们争相逃往察地,集市店铺的人们也纷纷奔向城里。哭喊声震动着黄昏和夜晚,阴森的气息笼罩着大地。人们携带者半箱子的竹器,扛着瓦罐。鸡和猪的头挤在一起,人们屏住呼吸,不敢发出声音。整个天下本应是一个整体,为何要发动战争呢?贼寇占据险要的地方聚集,露出嗜血的獠牙,残余的匪类仍然凶恶。他们在山岭上开辟巢穴,匪首把生命看得轻如鸿毛。他们把人头当作游戏,谁敢触犯他们的刀枪?父老们说,以前只是小股盗贼随意横行。郡里的将领使出奇计,一举剿平了各个山洞。但老熊的伤痛刚刚平复,凶猛的老虎又在策划作乱。如果不能迅速地讨伐捕捉他们,最终难以保住桑田耕地。官兵驻扎在大曷,警报如同流星般飞速传递。侦察兵拿着旗帜逼近军队,人们登上城墙,组织义勇军。菱角被藏在险要的关隘,松明火把照亮整个夜晚。山前的号令庄严肃穆,铃阁里正在进行精密的筹划。快马穿梭往来,老少百姓都依靠他们才能安定。溪水里的鱼儿潜藏逃遁,林子里的鸟儿惊散四方。我长期被流放,遇到这样的情况更加困窘。夜晚睡觉不敢合眼,早上起来不知该如何筹划生计。

避寇注释

  • 戊午:指戊午年。
  • 疋(pǐ)枹(fú):山名,在今广西境内。
  • 赤水:地名,也在今广西境内。
  • 参会:汇合。
  • 童石氓(méng):童石的百姓。
  • 饫(yù):饱食。
  • 凶竖(shù):凶残的贼寇。
  • 剚(zì):刺,杀。
  • 妖灵:妖魔鬼怪。
  • 龃龉(jǔ yǔ):不合,阻碍。
  • 四境:四周的地区。
  • 腾沸羹:比喻局势动荡,像沸腾的开水一般。
  • 野庐:乡间的茅屋。
  • 趋察:奔向察地,察,地名,具体地点不详。
  • 廛(chán)市:集市店铺。
  • 箱筥(jǔ):竹器。
  • 扛舁(yú):抬,扛。
  • 翁罂(yīng):瓦罐。
  • 骈(pián)阗(tián):拥挤。
  • 肋息:屏住呼吸。
  • 搀枪:古代兵器,这里指战争。
  • 据险:占据险要的地方。
  • 恶氛:凶恶的气息。
  • 血牙:嗜血的獠牙,形容凶残。
  • 余种:残余的匪类。
  • 迤(yǐ):延伸,蔓延。
  • 习头:匪首。
  • 惟轻生:把生命看得轻如鸿毛。
  • 掷首:把人头当作游戏。
  • 撄(yīng):触犯。
  • 草窃:小股盗贼。
  • 恣(zì):放纵,随意。
  • 横行:蛮横地活动。
  • 郡将:郡里的将领。
  • 奇计:巧妙的计策。
  • 勦(chāo):通“剿”,剿灭。
  • 峒(dòng):山洞。
  • 老熊:比喻指已经受到打击的寇贼。
  • 悍虎:比喻指凶猛的寇贼。
  • 方兴:正在兴起。
  • 讨捕:讨伐捕捉。
  • 桑耕:桑田耕地,指百姓的生计。
  • 大曷(hé):地名,具体地点不详。
  • 飞星:比喻警报传递的迅速。
  • 探旗:侦察兵拿着旗帜。
  • 义丁:义勇军。
  • 菱角:一种水生植物,这里指布置的障碍。
  • 阨(ài)塞:险要的关隘。
  • 松明:一种油脂丰富的松木,点燃后可以照明。
  • 晓更:夜晚。
  • 铃阁:设有铃铛的阁楼,用于传递消息。
  • 筹算:筹划计算。
  • 疋(pǐ)马:快马。
  • 老穉(zhì):老年人和儿童。
  • 宁:安定。
  • 鳞:指鱼。
  • 翼:指鸟。
  • 俜(pīng):孤独困窘。
  • 不忍睫(jié):不忍合眼。

避寇讲解

这首诗描写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公元1258年(戊午年),蒙古铁骑大举南下,攻打南宋,刘黻亲身经历了这场战乱,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诗歌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憎恨和对百姓的同情。

诗歌首先描写了寇贼的猖獗和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寇贼与当地的恶势力勾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四处逃亡,哭喊声不断。接着,诗人描写了地方官府的应对措施:官兵驻扎,加强戒备,侦察敌情,组织义勇军。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身处乱世的困窘和担忧。

这首诗语言朴实,描写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诗人用“腾沸羹”来形容当时的局势,用“鸡豕头骈阗,肋息惊吞声”来描写百姓的恐惧,都非常形象。此外,诗歌也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他既对寇贼的残暴表示愤慨,也对官府的无能表示不满,更对百姓的苦难表示同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反映战乱的佳作,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刘黻[宋代]

(1217—1276)温州乐清人,字声伯,号蒙川、质翁。少读于雁荡山僧寺,理宗淳祐十年试入太学。以上书忤执政,安置南安军。及还,复极言政治得失。以材署昭庆军节度掌书记,由学官试馆职。历监察御史,改正字,官至吏部尚书兼工部尚书、中书舍人。元兵陷临安,陈宜中谋拥二王,迎黻共政,行至罗浮病卒。有《蒙川遗稿》。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f749d5393c4e4c14efaf.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