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午年九月十日,声势汹汹的寇贼突然出现。他们在疋枹山和赤水一带,与童石的百姓汇合。他们烹杀牛羊来喂饱凶残的贼寇,宰杀百姓来祭祀妖魔鬼怪。寇贼长驱直入,没有遇到任何阻碍,整个地区如同沸腾的开水一般。乡间茅屋的人们争相逃往察地,集市店铺的人们也纷纷奔向城里。哭喊声震动着黄昏和夜晚,阴森的气息笼罩着大地。人们携带者半箱子的竹器,扛着瓦罐。鸡和猪的头挤在一起,人们屏住呼吸,不敢发出声音。整个天下本应是一个整体,为何要发动战争呢?贼寇占据险要的地方聚集,露出嗜血的獠牙,残余的匪类仍然凶恶。他们在山岭上开辟巢穴,匪首把生命看得轻如鸿毛。他们把人头当作游戏,谁敢触犯他们的刀枪?父老们说,以前只是小股盗贼随意横行。郡里的将领使出奇计,一举剿平了各个山洞。但老熊的伤痛刚刚平复,凶猛的老虎又在策划作乱。如果不能迅速地讨伐捕捉他们,最终难以保住桑田耕地。官兵驻扎在大曷,警报如同流星般飞速传递。侦察兵拿着旗帜逼近军队,人们登上城墙,组织义勇军。菱角被藏在险要的关隘,松明火把照亮整个夜晚。山前的号令庄严肃穆,铃阁里正在进行精密的筹划。快马穿梭往来,老少百姓都依靠他们才能安定。溪水里的鱼儿潜藏逃遁,林子里的鸟儿惊散四方。我长期被流放,遇到这样的情况更加困窘。夜晚睡觉不敢合眼,早上起来不知该如何筹划生计。
这首诗描写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公元1258年(戊午年),蒙古铁骑大举南下,攻打南宋,刘黻亲身经历了这场战乱,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诗歌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憎恨和对百姓的同情。
诗歌首先描写了寇贼的猖獗和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寇贼与当地的恶势力勾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四处逃亡,哭喊声不断。接着,诗人描写了地方官府的应对措施:官兵驻扎,加强戒备,侦察敌情,组织义勇军。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身处乱世的困窘和担忧。
这首诗语言朴实,描写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诗人用“腾沸羹”来形容当时的局势,用“鸡豕头骈阗,肋息惊吞声”来描写百姓的恐惧,都非常形象。此外,诗歌也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他既对寇贼的残暴表示愤慨,也对官府的无能表示不满,更对百姓的苦难表示同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反映战乱的佳作,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