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德裕的诗>奉和太原张尚书山亭书怀>

奉和太原张尚书山亭书怀,李德裕奉和太原张尚书山亭书怀全诗,李德裕奉和太原张尚书山亭书怀古诗,奉和太原张尚书山亭书怀翻译,奉和太原张尚书山亭书怀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李德裕

岩石在朱户,风泉当翠楼。
始知岘亭赏,难与清晖留。
馀景淡将夕,凝岚轻欲收。
东山有归志,方接赤松游。

奉和太原张尚书山亭书怀译文

岩石耸立在红漆大门旁,风声和泉水声环绕着翠绿的楼阁。这才知道当年在岘亭的赏景之乐,难以留住这美好的时光。夕阳的余晖逐渐暗淡,凝聚的山岚也轻轻地要消散。我也有隐居东山的愿望,正想追随赤松子去修道漫游。

奉和太原张尚书山亭书怀注释

  • 奉和:用原诗韵和作。
  • 太原张尚书:指张祎,时任太原(今山西太原)留守、尚书。
  • 山亭:建在山上的亭子。
  • 朱户:红漆大门,指贵族或官宦人家。
  • 翠楼:青绿色的楼阁,形容楼阁的美丽。
  • 岘亭:在湖北襄阳岘山上,东晋时羊祜常在此宴集,后人建亭纪念。
  • 清晖:美好的阳光或景色。
  • 馀景:夕阳的余晖。
  • 凝岚:凝聚的山中云雾。
  • 东山:指浙江上虞的东山,东晋谢安曾隐居于此。
  • 归志:归隐的志向。
  • 赤松游:传说赤松子是古代仙人,曾跟随神农氏云游四海。这里指隐居修道,自由自在地游历。

奉和太原张尚书山亭书怀讲解

这首诗是李德裕奉和张尚书之作,描绘了山亭的优美景色,抒发了诗人向往隐逸的思想感情。

首联点明地点和环境,描绘了山亭的清幽景色。“岩石在朱户,风泉当翠楼”,岩石与朱户相映衬,显示了山亭的幽深与雅致;风声和泉水声环绕翠楼,更增添了山亭的清幽意境。

颔联感叹美景难留。“始知岘亭赏,难与清晖留”,诗人联想到岘山羊祜的典故,感叹美好的景色难以长久停留,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颈联描写黄昏景色。“馀景淡将夕,凝岚轻欲收”,夕阳的余晖逐渐暗淡,山岚也轻轻地要消散,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惆怅的黄昏图景。

尾联表达了诗人的归隐之志。“东山有归志,方接赤松游”,诗人表达了自己向往隐居东山,像赤松子一样自由自在地游历,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意境清幽淡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寄托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李德裕[唐代]

李德裕(787—849),字文饶,唐代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与其父李吉甫均为晚唐名相。唐文宗时,受李宗闵、牛僧儒等牛党势力倾轧,由翰林学士出为浙西观察使。太和七年,入相,复遭奸臣郑注、李训等人排斥,左迁。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再度入相,执政期间外平回鹘、内定昭义、裁汰冗官、协助武宗灭佛,功绩显赫。会昌四年八月,进封太尉、赵国公。唐武宗与李德裕之间的君臣相知成为晚唐之绝唱。后唐宣宗即位,李德裕由于位高权重,五贬为崖州司户。李德裕两度为相,太和年间为相1年8个月,会昌年间为相5年7个月,两次为相7年3个月。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b905aea6bc40ace2152b.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