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林宽的诗>送惠补阙>

送惠补阙,林宽送惠补阙全诗,林宽送惠补阙古诗,送惠补阙翻译,送惠补阙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林宽

诏下搜岩野,高人入竹林。
长因抗疏日,便作去官心。
清俸供僧尽,沧洲寄迹深。
东门有归路,徒自弃华簪。

送惠补阙译文

朝廷下诏搜寻隐逸贤士,高洁之士从竹林中走出。 常常因为直言上谏触怒权贵,早就萌生了辞官归隐之心。 微薄的俸禄全用来供养僧人,将身心寄托于烟波浩渺的江湖。 通往故乡的东门一直敞开,只是您自己甘愿抛弃荣华富贵。

送惠补阙注释

  • 惠补阙:指诗人送别的对象,姓惠,担任补阙之职。补阙,官名,属门下省,负责规谏皇帝的过失。
  • 诏下搜岩野:朝廷下达诏令,搜寻隐居在山林田野的贤士。岩野,指山林田野,是隐士常居之地。
  • 高人入竹林:高洁之士从竹林中走出。竹林,指隐士居住的地方,也象征着高洁的品格。
  • 长因抗疏日:常常因为直言上疏进谏之时。抗疏,直言上疏,指敢于冒犯权贵,直陈己见的行为。
  • 便作去官心:就产生了辞官归隐的想法。去官,辞官。
  • 清俸供僧尽:微薄的俸禄全用来供养僧人。清俸,指官吏的俸禄,因其微薄而用“清”字修饰。
  • 沧洲寄迹深:将身心寄托于烟波浩渺的江湖之中。沧洲,指水边之地,这里代指隐居之地。
  • 东门有归路:通往故乡的东门一直敞开着。东门,古时城池的东门多为出入要道,这里代指归乡之路。
  • 徒自弃华簪:只是您自己甘愿抛弃荣华富贵。徒,白白地,甘愿地。华簪,华丽的头饰,这里代指官位和荣华富贵。

送惠补阙讲解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惠补阙的敬佩和惋惜之情。全诗通过描写惠补阙的高尚品格和归隐之志,赞扬了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精神。

首联点明事件,朝廷下诏征贤,惠补阙应召而出。这既是诗人送别的原因,也为下文对惠补阙品格的赞美作了铺垫。

颔联写惠补阙的为官之道,他常常因为直言进谏而得罪权贵,早有辞官归隐之意。这两句表明了惠补阙不愿同流合污,坚持原则的高尚品格。

颈联写惠补阙的清贫生活和高远志向,他将微薄的俸禄全部用来供养僧人,可见其淡泊名利,心怀慈悲。他选择隐居江湖,更是表明了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尾联表达了诗人对惠补阙的惋惜之情,也进一步赞扬了他的高洁品格。诗人说,通往故乡的道路一直敞开着,但他却甘愿抛弃荣华富贵,选择隐居,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和决心。

全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通过对惠补阙的品格和志向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佩和赞美之情,也寄托了诗人自己对官场黑暗的批判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长因抗疏日,便作去官心”一句,尤其能体现惠补阙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的精神,也反映了当时官场的黑暗和腐败。

林宽[唐代]

林宽,唐朝诗人,(约公元八七三年前后在世)字不详,侯官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懿宗咸通末前后在世。与许棠李频同时,生平事迹亦均不详。宽著有诗集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b679d3f6c09253177311.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