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罗公升的诗>尝稻>

尝稻,罗公升尝稻全诗,罗公升尝稻古诗,尝稻翻译,尝稻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罗公升

楚稻中秋熟,珠玑碗面浮。
已谙藜藿味,敢作稻粱谋。
农业年年减,官征日日稠。
凭谁寄焦饭,少慰倚门忧。

尝稻译文

楚地的稻谷在中秋时节成熟,晶莹饱满的米粒在碗中像珍珠一样泛着光泽。 我已经习惯了粗茶淡饭的滋味,又怎敢奢求能有稻粱这样的好饭食呢? 连年农业歉收,赋税却一天比一天繁重。 真希望有人能送来一些焦饭,稍稍安慰那些倚门盼望亲人归来的忧愁母亲。

尝稻注释

  • 楚稻: 指楚地(今湖北一带)种植的稻谷。
  • 珠玑: 珍珠。这里形容米粒晶莹饱满。
  • 藜藿(lí huò): 藜,野菜名。藿,豆叶。泛指粗劣的食物。
  • 稻粱: 精美的饭食,这里代指好的生活。出自《孟子·告子上》:“食稻粱者,温衣柔食而饱居,无所事事,则亦无所用心。”
  • 官征: 官府征收的赋税。
  • 稠: 繁重。
  • 焦饭: 锅巴,指米饭在锅底烧焦的部分。古代生活困苦,焦饭也是一种食物。
  • 倚门忧: 形容母亲倚靠在门边,忧虑盼望孩子归来。

尝稻讲解

这首诗是罗公升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创作的一首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歌。全诗语言朴实,却蕴含着深刻的社会现实。

首联描写了稻谷丰收的景象,然而这种丰收只是表面的,与下文的“农业年年减”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丰收景象背后的虚假。

颔联表达了诗人安于现状,不敢奢求富足生活的无奈。诗人长期过着清贫的生活,已经习惯了粗茶淡饭,即使有好的食物,也不敢去想,反映出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困苦生活。

颈联是全诗的转折,直接揭露了社会矛盾:农业连年歉收,官府却加重赋税。这“减”与“稠”的对比,深刻揭示了官府对百姓的剥削。

尾联表达了诗人对民间疾苦的关切和同情。诗人希望有人能够送去一些焦饭,以此来安慰那些忧心忡忡、倚门盼望亲人归来的母亲。这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慰藉,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关怀。

全诗通过对稻谷、食物、赋税等具体意象的描写,展现了当时农民生活的困苦和对未来的迷茫,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客观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罗公升[宋代]

罗公升,字时翁,一字沧洲,永丰(今属江西)人。宋末以军功授本县尉。大父开礼从文天祥勤王,兵败被执,不食死。宋亡,倾资北游燕、赵,与宋宗室赵孟荣等图恢复,不果。回乡隐居以终。有《无名集》、《还山稿》、《抗尘集》、《痴业集》、《北行卷》等,后人合为《沧洲集》五卷。事见本集附录刘辰翁《宋贞士罗沧洲先生诗叙》,清同治《永丰县志》卷二四有传。罗公升诗,以清金氏文瑞楼钞《宋人小集六十八种·宋贞士罗沧洲先生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宋百家诗存·沧洲集》(简称四库本)。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aa9b893c17438c6b31ef.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