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咸用的诗>寄嵩阳隐者>

寄嵩阳隐者,李咸用寄嵩阳隐者全诗,李咸用寄嵩阳隐者古诗,寄嵩阳隐者翻译,寄嵩阳隐者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李咸用

昔年江上别,初入乱离中。
我住匡山北,君之少室东。
信来经险道,诗半忆皇风。
何事犹高卧,岩边梦未通。

寄嵩阳隐者译文

往年我们在长江边分别,正值战乱离散之时。我居住在匡山之北,你隐居在少室山之东。信件传来经历了险峻的道路,诗句中一半都在回忆往日的太平盛世。你为何还要隐居高卧,在山岩边依然没有醒来,无法洞悉世事呢?

寄嵩阳隐者注释

  • 嵩阳隐者: 指隐居在嵩山南面的隐士。嵩阳,指嵩山南面。
  • 昔年: 往年,指过去的一年或几年。
  • 江上: 指长江边。
  • 乱离中: 指战乱离散的时期。
  • 匡山: 即庐山,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南。
  • 少室: 指少室山,嵩山的一部分,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北。
  • 信来经险道: 指信件经过艰难险阻才送到。
  • 皇风: 指美好的政治风气,太平盛世。
  • 高卧: 指隐居不仕。
  • 梦未通: 指隐士还未从隐居的梦中醒来,未能通达世事。

寄嵩阳隐者讲解

这首诗是李咸用寄给隐居在嵩山的隐者的。诗人回忆了往年与隐者在战乱中分别的情景,点明了自己和隐者的居住地,表达了对隐者的思念之情。同时,诗人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对隐者继续隐居的不解。

诗的首联交代了分别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昔年江上别,初入乱离中”,诗人回忆往昔,那是在长江边分别的时候,正值战乱离散之际,为全诗奠定了一个忧伤的基调。

颔联点明了彼此的居住地。“我住匡山北,君之少室东”,诗人说自己住在庐山的北面,而朋友则隐居在少室山的东面,可见两人相隔遥远。

颈联抒发了诗人对时局的感慨。“信来经险道,诗半忆皇风”,信件能够传来,必然经过艰难险阻,这也暗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诗句中一半都在回忆往日的太平盛世,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代的怀念。

尾联表达了诗人对隐者继续隐居的不解。“何事犹高卧,岩边梦未通”,诗人反问隐者,为何还要继续隐居高卧,在山岩边依然沉睡不醒,未能通达世事呢?这里既是对隐者的劝勉,也是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思考。诗人希望隐者能够出山,为国效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渴望有所作为的心情。

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深沉,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又抒发了对时局的忧虑,同时也寄托了诗人渴望有所作为的愿望。诗中既有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也有对现实的无奈与叹息,体现了诗人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

李咸用[唐代]

李咸用,唐,生卒年不详。族望陇西(今甘肃临洮)。习儒业,久不第,曾应辟为推官。因唐末乱离,仕途不达,遂寓居庐山等地。生平事迹散见宋杨万里《唐李推官披沙集序》、《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唐才子传》卷一〇《殷文圭》附。咸用工诗,尤擅乐府、律诗。所作多忧乱失意之词。为善写“征人凄苦之情”,有“国风之遗音,江左之异曲”(《唐李推官披沙集序》)。辛文房则诋为“气格卑下”(《唐才子传》)。与修睦、来鹏等有交谊,时有唱酬。作诗颇多,《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著录《披沙集》6卷。《全唐诗》存诗3卷。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8cdc628782b97d3ce43f.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