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德裕的诗>赠奉律上人(律公精于维摩经)>

赠奉律上人(律公精于维摩经),李德裕赠奉律上人(律公精于维摩经)全诗,李德裕赠奉律上人(律公精于维摩经)古诗,赠奉律上人(律公精于维摩经)翻译,赠奉律上人(律公精于维摩经)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李德裕

知君学地厌多闻,广渡群生出世氛。
饭色不应殊宝器,树香皆遣入禅薰。

赠奉律上人(律公精于维摩经)译文

深知您学习佛法,厌倦于繁杂的世俗知识, 立志普度众生,使他们脱离尘世的污浊。 斋饭的色泽,在您看来与珍贵的器皿并无差别, 树木的香气,都被您引导进入禅定的境界。

赠奉律上人(律公精于维摩经)注释

  1. 奉律上人:奉律,僧名,精通《维摩经》。上人,对和尚的尊称。
  2. 学地:学习佛法的境界。
  3. 厌多闻:厌倦于听取过多的世俗知识。佛教认为过多的知识会妨碍修行。
  4. 广渡群生:广泛地普度众生。
  5. 出世氛:脱离尘世的污浊。氛,指污浊之气。
  6. 饭色不应殊宝器:斋饭的颜色不应与珍贵的器皿有所不同。意思是说,不应执着于外在的物质形式,而应注重内在的修行。
  7. 树香皆遣入禅薰:树木的香气都被引导进入禅定的境界。薰,熏染,浸润。意思是说,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可以用来辅助禅修。

赠奉律上人(律公精于维摩经)讲解

这是一首赠送给精通《维摩经》的奉律上人的诗。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奉律上人精通佛法、普度众生的敬佩之情,以及对佛教境界的向往。

首联“知君学地厌多闻,广渡群生出世氛”点明了奉律上人的修行境界和志向。诗人赞扬他精通佛法,厌倦于世俗的繁杂知识,立志普度众生,使他们脱离尘世的污浊。

颔联“饭色不应殊宝器,树香皆遣入禅薰”进一步阐述了佛教的修行理念。诗人认为,修行者不应执着于外在的物质形式,而应注重内在的修行。即使是普通的斋饭,也应该像珍贵的器皿一样被尊重;即使是自然的树木香气,也可以被用来辅助禅修。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对佛教“万法皆空”思想的理解。

全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的深刻理解和对奉律上人的敬佩之情。它体现了李德裕晚年崇信佛教的思想倾向。

李德裕[唐代]

李德裕(787—849),字文饶,唐代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与其父李吉甫均为晚唐名相。唐文宗时,受李宗闵、牛僧儒等牛党势力倾轧,由翰林学士出为浙西观察使。太和七年,入相,复遭奸臣郑注、李训等人排斥,左迁。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再度入相,执政期间外平回鹘、内定昭义、裁汰冗官、协助武宗灭佛,功绩显赫。会昌四年八月,进封太尉、赵国公。唐武宗与李德裕之间的君臣相知成为晚唐之绝唱。后唐宣宗即位,李德裕由于位高权重,五贬为崖州司户。李德裕两度为相,太和年间为相1年8个月,会昌年间为相5年7个月,两次为相7年3个月。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2fc90b659c22c750f577.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