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罗隐的诗>中秋夜不见月>

中秋夜不见月,罗隐中秋夜不见月全诗,罗隐中秋夜不见月古诗,中秋夜不见月翻译,中秋夜不见月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罗隐

阴云薄暮上空虚,此夕清光已破除。
只恐异时开霁后,玉轮依旧养蟾蜍。

中秋夜不见月译文

阴云在黄昏时分悄然升起,遮蔽了空旷的天空,本应皎洁的月光,今夜已被彻底遮掩,无处可寻。我只是担心,将来有一天云开雾散,重见晴朗夜空之后,那月亮之中,依旧还是养着蟾蜍,一片污浊,不得清明。

中秋夜不见月注释

  • 阴云:阴暗的云。
  • 薄暮:傍晚,黄昏时分。
  • 上空虚:升上空旷的天空。
  • 清光:指月亮的皎洁光辉。
  • 破除:打破,消除。这里指月光被阴云遮蔽。
  • 异时:将来,日后。
  • 开霁(jì):雨后或阴天后转晴。
  • 玉轮:指月亮。
  • 依旧:仍然。
  • 养蟾蜍:蟾蜍,俗称癞蛤蟆,古代神话传说月亮中有蟾蜍。这里比喻月亮被阴云遮蔽,不得清明,含有对现实的隐喻。

中秋夜不见月讲解

这首诗是罗隐在中秋之夜,本应是赏月团圆之时,却不见月亮而作。诗人并没有直白地描写对月亮的思念,而是通过对阴云遮蔽月亮这一景象的描写,表达了更深层次的忧虑和不满。

首联“阴云薄暮上空虚,此夕清光已破除”,描写了中秋之夜的景象:阴云在黄昏时分升起,遮蔽了空旷的天空,本应皎洁的月光,今夜已被彻底遮掩。诗人用“阴云”、“薄暮”、“空虚”、“破除”等词语,渲染了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颔联“只恐异时开霁后,玉轮依旧养蟾蜍”,是诗人的情感升华。诗人担心,将来有一天云开雾散,重见晴朗夜空之后,那月亮之中,依旧还是养着蟾蜍,一片污浊,不得清明。这里的“蟾蜍”,是古代神话传说中月亮里的动物,象征着阴暗、污浊。诗人用“养蟾蜍”来比喻现实中的黑暗势力,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担忧和不满。即使将来能够拨开云雾见青天,但内在的污浊依旧存在,这才是诗人真正担忧的地方。

这首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寓意深刻,既有对现实的批判,也有对未来的担忧,体现了罗隐诗歌一贯的风格。他善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看似平常的景物,表达深刻的思想。这首《中秋夜不见月》便是其代表作之一。

罗隐[唐代]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9e14e3bc1ee5b891c919.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