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罗隐的诗>寄右省王谏议>

寄右省王谏议,罗隐寄右省王谏议全诗,罗隐寄右省王谏议古诗,寄右省王谏议翻译,寄右省王谏议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罗隐

耳边要静不得静,心里欲闲终未闲。
自是宿缘应有累,可能时事更相关。
鱼惭张翰辞东府,鹤怨周颙负北山。
看却金庭芝朮老,又驱车入七人班。

寄右省王谏议译文

喧嚣的声音在耳边挥之不去,想要清静却始终无法如愿。这大概是前世的因缘带来的牵累,也可能与当今的时事变迁息息相关。

我像张翰一样,因未能平定心绪而惭愧辞去东府的官职;又像周颙一样,辜负了北山的隐居之志,让仙鹤也为我感到怨恨。

眼看着金庭山的芝草和白术都已老去,我却又要奔波劳碌,加入七品小官的行列。

寄右省王谏议注释

  • 右省王谏议:指王铎,时任右谏议大夫。右省,指中书省。谏议大夫,官名,负责规谏皇帝的过失。
  • 要静不得静:想要安静却无法安静。
  • 欲闲终未闲:想要悠闲却始终无法悠闲。
  • 宿缘:前世的因缘。
  • 累:牵累,拖累。
  • 时事:当时的政局形势。
  • 鱼惭张翰辞东府:用张翰思鲈鱼的故事。张翰,西晋文学家,在洛阳做官时,因思念家乡的鲈鱼羹,便辞官回乡。东府,指东晋的都城建康(今南京),张翰当时在东晋为官。这里是诗人自比张翰,因厌倦官场生活而辞官。
  • 鹤怨周颙负北山:用周颙隐居北山的故事。周颙,南朝齐国人,曾隐居钟山(又名北山),齐高帝多次请他出山做官,他才答应。这里是诗人自比周颙,本想隐居,最终还是选择了入仕。
  • 金庭:山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相传为道教名山,盛产芝草、白术等药材。
  • 芝朮(zhú):芝草和白术,都是名贵的药材,也常被用来象征隐逸生活。
  • 七人班:指七品小官的行列。唐代官员按品级排列,七品官位较低。

寄右省王谏议讲解

这首诗是罗隐写给右谏议大夫王铎的,表达了诗人内心矛盾和无奈的心情。

诗的前四句,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内心无法平静和无法获得悠闲的苦闷。他认为这可能是前世的因缘造成的,也可能是当今动荡的时局影响的。

中间四句,诗人用张翰和周颙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矛盾。他既想像张翰那样辞官归隐,又像周颙那样被朝廷征召而入仕。这种矛盾的心情,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在现实面前的无奈。

最后两句,诗人感叹自己最终还是选择了入仕,奔波于官场。眼看着金庭山的芝草和白术都已老去,自己却还要加入七品小官的行列,这种反差更突显了诗人内心的失落和无奈。

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通过典故的运用,更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一方面,诗人有隐逸之志,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另一方面,又无法摆脱世俗的牵绊,最终选择了入仕。这种矛盾和无奈,是古代文人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官场的黑暗,让诗人感到无力和彷徨。

罗隐[唐代]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72a090d3c17254ec1b41.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