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刘言史的诗>题源分竹亭>

题源分竹亭,刘言史题源分竹亭全诗,刘言史题源分竹亭古诗,题源分竹亭翻译,题源分竹亭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刘言史

绕屋扶疏千万竿,年年相诱独行看。
日光不透烟常在,先校诸家一月寒。

题源分竹亭译文

数不清的竹子环绕着房屋,枝叶扶疏茂盛,每年都吸引我独自前去观赏。阳光难以穿透,亭内总是笼罩着烟雾般的阴凉,这里比其他人家要早一个月感受到寒冷。

题源分竹亭注释

  • 题:题写,题诗。
  • 源分竹亭:指竹林环绕的亭子,具体地点已难考证。源分,可能指水源分支的地方。
  • 绕屋:环绕房屋。
  • 扶疏:形容枝叶茂盛,四处伸展的样子。
  • 千万竿:形容竹子数量极多。竿,竹子的主干。
  • 相诱:互相吸引。
  • 独行看:独自前往观赏。
  • 日光不透:阳光难以穿透竹林的遮蔽。
  • 烟常在:指竹林中常有烟雾般的阴凉之气。
  • 先校:先于,早于。校,比较,衡量。
  • 诸家:各家各户。
  • 一月寒:早一个月感受到寒冷。

题源分竹亭讲解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居住地附近竹亭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以及隐逸闲适的心情。

首联“绕屋扶疏千万竿,年年相诱独行看”,开篇点明竹亭的特色,竹子数量众多,枝叶茂盛,环绕着房屋。一个“绕”字,突出了竹子的包围之势;“扶疏”则描绘了竹子的生长状态,富有生机。“千万竿”极言其多,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相诱”二字,则将竹子人格化,仿佛竹子在邀请诗人前去观赏,也暗示了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独行看”表明诗人喜欢独自一人欣赏竹林,享受其中的宁静与闲适。

颔联“日光不透烟常在,先校诸家一月寒”,进一步描绘竹亭的环境特点。由于竹子过于茂密,阳光难以穿透,亭内总是笼罩着一层烟雾般的阴凉。“日光不透”和“烟常在”两句,营造了一种幽静、清凉的氛围,与诗人隐逸的心境相契合。“先校诸家一月寒”则暗示了竹林的寒意,由于竹子的遮蔽,这里比其他人家更早地感受到寒冷,也暗示了诗人远离尘世喧嚣,独自享受清冷的意境。

整首诗语言朴实自然,描写细腻生动,将竹亭的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通过对竹子茂盛、环境清幽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以及隐逸闲适的心情,也体现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的情怀。诗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诗情画意,耐人寻味。

刘言史[唐代]

刘言史(约公元742年至813年间),唐代诗人。藏书家,赵州邯郸人。约公元742年至813年间,约自唐玄宗天宝元年至宪宗元和八年间在世。少尚气节,不举进士。与李贺同时,工诗,美丽恢赡,自贺外世莫能比。亦与孟郊友善。初客镇襄,尝造节度使王武俊。武俊好词艺,特加敬异卒后,葬于襄阳。孟郊作歌哭之。言史著有歌诗六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曾旅游金陵、潇湘、岭南等地。王武俊任成德军节度使时,颇好文学,为之请官,诏授枣强县令,世称“刘枣强”,但未就任。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4dd0e0ed46033ca27985.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