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颀的诗>崔五六图屏风各赋一物得乌孙佩刀>

崔五六图屏风各赋一物得乌孙佩刀,李颀崔五六图屏风各赋一物得乌孙佩刀全诗,李颀崔五六图屏风各赋一物得乌孙佩刀古诗,崔五六图屏风各赋一物得乌孙佩刀翻译,崔五六图屏风各赋一物得乌孙佩刀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李颀

乌孙腰间佩两刀,刃可吹毛锦为带。
握中枕宿穹庐室,马上割飞翳螉塞。
执之魍魉谁能前,气凛清风沙漠边。
磨用阴山一片玉,洗将胡地独流泉。
主人屏风写奇状,铁鞘金镮俨相向。
回头瞪目时一看,使予心在江湖上。

崔五六图屏风各赋一物得乌孙佩刀译文

乌孙人腰间佩带着两把宝刀,刀刃锋利到可以吹毛断发,刀鞘上的锦缎织成精美的腰带。

他们手握宝刀,枕着刀在穹庐中安眠,骑马奔驰时用它割开飞舞的沙尘,扫清边塞的障碍。

谁敢在手持宝刀的勇士面前逞强?刀锋的寒气使得沙漠边境也凛冽生风。

他们用阴山出产的美玉来磨砺刀锋,用胡地特有的清澈泉水来洗涤刀身。

主人将这奇特的景象画在屏风上,铁制的刀鞘和金色的刀环,都逼真地展现出来,相互辉映。

每当我回头仔细端详这屏风上的佩刀,就让我心驰神往,仿佛身在江湖之中。

崔五六图屏风各赋一物得乌孙佩刀注释

  • 乌孙:古代西域国名,以善于骑射著称。此指佩刀者。
  • 吹毛:形容刀刃极其锋利,能吹断毛发。
  • 穹庐: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
  • 割飞翳螉塞:割开飞舞的尘埃,扫清边塞的障碍。翳(yì):遮蔽,掩盖。螉(wēng):虫名,此处指飞扬的尘土。
  • 魍魉(wǎng liǎng):传说中的山精水怪,此处指邪恶势力。
  • 阴山:山脉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 胡地: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泛称。
  • 镮(huán):刀鞘上的金属环。
  • 俨(yǎn):庄严,整齐。此处形容逼真。
  • 使予心在江湖上:使我的心神飞向江湖。予:我。江湖:原指江河湖泊,后泛指远离朝廷的民间社会。

崔五六图屏风各赋一物得乌孙佩刀讲解

这首诗是李颀应邀为朋友屏风上的乌孙佩刀图所作。诗人通过对乌孙佩刀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豪侠生活的向往和对边塞风光的赞美。

诗的前六句,着重描写乌孙佩刀的锋利、实用和威慑力。“乌孙腰间佩两刀,刃可吹毛锦为带”交代了佩刀的来历和外观;“握中枕宿穹庐室,马上割飞翳螉塞”描绘了佩刀的实用性,既是安寝的保障,又是征战的利器;“执之魍魉谁能前,气凛清风沙漠边”则突出了佩刀的威慑力,使人望而生畏。

接下来的四句,描写了佩刀的制作和保养。“磨用阴山一片玉,洗将胡地独流泉”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佩刀的珍贵和保养的精心,也暗示了佩刀主人的身份不凡。

最后四句,诗人回到屏风上的佩刀图,并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主人屏风写奇状,铁鞘金镮俨相向”是对屏风画的赞美,也为下文的情感抒发作了铺垫;“回头瞪目时一看,使予心在江湖上”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的江湖生活的向往,也暗示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意象鲜明生动,既展现了乌孙佩刀的独特魅力,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李颀[唐代]

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议),唐代诗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4018d31cb9b5ef84e105.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