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汉朝中叶衰败,就像周朝子南的乱世。曹操挟持天子掌握生杀大权,如同用线串缀九鼎般随意。他不再顾忌其他诸侯,把众多贤士都当作仇敌。
孔融崭露头角,锋芒毕露,因此身陷囹圄,遭受构陷。谁能料到英雄的才能,反而成了曹操设下的陷阱。曹操借他人之手陷害祢衡,戏弄杀害杨修。
即使是小聪明尚且必须铲除,伟人又怎么能够留下?孔融凛然正气,胸怀包容九州。如果让他身居庙堂之上,大盗也会停止阴谋。
曹操一定要诛杀孔融这样的人,最终也背负了覆舟山的骂名。当时同朝为官的士大夫,苟且偷生难道不感到羞愧吗?身死名声也随之消亡,白骨抛弃在山丘。
先生虽然已经去世千年,他的浩然正气仍然像秋天一样激荡人心。当时曹操眼中的恶意,还是让我用一杯酒来消解吧。
先生以文人的文采和德行,来担任东莱诸侯。他崇尚结交天下贤士,又向古代贤人学习。他建造亭台俯瞰城池,手持酒杯遥想他的风流。
墙壁上留下了精妙的著作,光芒照亮了昏暗的星空。文章留存下来,人却已经去世,我应该追随文举(孔融字文举)而去。
我一生真是碌碌无为,甘愿与世俗一同沉浮。希望能成为先生的座上客,举杯高歌唱起南方的歌谣。最终一事无成老死在山谷,可悲啊,只能白白地老去。
这首诗是李廌凭吊孔融之作。诗人通过追忆孔融的生平和遭遇,表达了对曹操专权跋扈的愤慨,对孔融遭遇的同情和敬佩,以及对自己碌碌无为的感慨。
诗歌前半部分,诗人回顾了汉朝衰败和曹操专权的背景,突出了孔融的正直和曹操的奸诈。诗人将孔融比作“崭然见芒角”的英雄,却被曹操视为威胁,最终身陷囹圄,惨遭杀害。诗人对曹操的残暴和奸诈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也表达了对孔融遭遇的深切同情。
诗歌中间部分,诗人赞扬了孔融的胸怀和气节。诗人认为,孔融胸怀九州,如果能够身居庙堂之上,必能匡扶正义,使奸臣止步。诗人对孔融的才华和品德给予了高度评价。
诗歌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孔融的仰慕和追思。诗人追忆孔融担任北海相时的风流韵事,以及他的精妙著述。诗人感叹自己碌碌无为,希望能够追随孔融的脚步,最终却只能在山谷中老去。诗人的感慨既有对自身命运的无奈,也有对世道不公的愤懑。
总的来说,这首诗语言精炼,情感真挚,通过对孔融生平和遭遇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奸臣当道、贤士受害的愤慨,对正直品格的赞扬,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感慨。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一首优秀的咏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