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廌的诗>孔北海堂>

孔北海堂,李廌孔北海堂全诗,李廌孔北海堂古诗,孔北海堂翻译,孔北海堂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李廌

卯金自中叶,已若子南周。
阿瞒制威福,九鼎若缀旒。
余子不复忌,多士例为仇。
崭然见芒角,已坐锢与钩。
谁知英雄彀,翻令作罝罘。
假手陷正平,谑玩戮杨修。
小慧尚必除,伟人那得留。
凛凛孔北海,胸次包九州。
倘令坐庙堂,大盗当寝谋。
专诛及斯人,遂负壑与舟。
当时同朝士,苟生盍包羞。
身死名亦灭,白骨委山丘。
先生虽千载,生气尚横秋。
当时眼中意,付与一醉休。
文人具文行,来作东诸侯。
尚友天下士,复于古人求。
作亭俯层城,持杯想风流。
壁间妙著述,腾光昏斗牛。
文存人亦亡,应从文举游。
我生真碌碌,与世甘沉浮。
思为坐上客,扬觯和南讴。
无成老岩谷,哀哉空白头。

孔北海堂译文

自从汉朝中叶衰败,就像周朝子南的乱世。曹操挟持天子掌握生杀大权,如同用线串缀九鼎般随意。他不再顾忌其他诸侯,把众多贤士都当作仇敌。

孔融崭露头角,锋芒毕露,因此身陷囹圄,遭受构陷。谁能料到英雄的才能,反而成了曹操设下的陷阱。曹操借他人之手陷害祢衡,戏弄杀害杨修。

即使是小聪明尚且必须铲除,伟人又怎么能够留下?孔融凛然正气,胸怀包容九州。如果让他身居庙堂之上,大盗也会停止阴谋。

曹操一定要诛杀孔融这样的人,最终也背负了覆舟山的骂名。当时同朝为官的士大夫,苟且偷生难道不感到羞愧吗?身死名声也随之消亡,白骨抛弃在山丘。

先生虽然已经去世千年,他的浩然正气仍然像秋天一样激荡人心。当时曹操眼中的恶意,还是让我用一杯酒来消解吧。

先生以文人的文采和德行,来担任东莱诸侯。他崇尚结交天下贤士,又向古代贤人学习。他建造亭台俯瞰城池,手持酒杯遥想他的风流。

墙壁上留下了精妙的著作,光芒照亮了昏暗的星空。文章留存下来,人却已经去世,我应该追随文举(孔融字文举)而去。

我一生真是碌碌无为,甘愿与世俗一同沉浮。希望能成为先生的座上客,举杯高歌唱起南方的歌谣。最终一事无成老死在山谷,可悲啊,只能白白地老去。

孔北海堂注释

  • 卯金:指汉朝。卯属木,金克木,指汉朝为金所克。
  • 子南周:指周朝衰败时期,子南是周景王的儿子,参与内乱。
  • 阿瞒:曹操的小名。
  • 九鼎:古代象征国家政权的宝器。
  • 缀旒:用线串缀玉饰,比喻掌握政权。
  • 余子:指其他诸侯。
  • 芒角:比喻人的锐气和锋芒。
  • 锢:禁锢,囚禁。
  • 钩:陷害。
  • 彀:弓箭射程之内,引申为控制、掌握。
  • 罝罘:捕兽的网。
  • 正平:指祢衡,字正平。
  • 谑玩:戏弄,玩弄。
  • 杨修:曹操的属下,因才思敏捷而被曹操嫉恨杀害。
  • 孔北海:指孔融,曾任北海相。
  • 胸次:胸怀,心胸。
  • 九州:指中国,泛指天下。
  • 庙堂:指朝廷。
  • 大盗:指曹操,作者认为曹操是窃取汉室江山的奸臣。
  • 寝谋:停止阴谋。
  • 专诛:专门诛杀。
  • 负壑与舟:《孟子·告子下》:“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覆舟山,语出典故。
  • 盍:何不。
  • 横秋:形容气势强盛。
  • 东诸侯:指孔融曾任北海相,北海在东。
  • 尚友:崇尚结交。
  • 层城:高高的城墙。
  • 风流:指人的风度、才华。
  • 著述:指文章著作。
  • 斗牛:指星空,斗宿和牛宿。
  • 文举:孔融的字。
  • 碌碌:平庸无为。
  • 沉浮:随波逐流。
  • 觯:古代酒器。
  • 南讴:南方的歌谣。
  • 岩谷:山谷。

孔北海堂讲解

这首诗是李廌凭吊孔融之作。诗人通过追忆孔融的生平和遭遇,表达了对曹操专权跋扈的愤慨,对孔融遭遇的同情和敬佩,以及对自己碌碌无为的感慨。

诗歌前半部分,诗人回顾了汉朝衰败和曹操专权的背景,突出了孔融的正直和曹操的奸诈。诗人将孔融比作“崭然见芒角”的英雄,却被曹操视为威胁,最终身陷囹圄,惨遭杀害。诗人对曹操的残暴和奸诈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也表达了对孔融遭遇的深切同情。

诗歌中间部分,诗人赞扬了孔融的胸怀和气节。诗人认为,孔融胸怀九州,如果能够身居庙堂之上,必能匡扶正义,使奸臣止步。诗人对孔融的才华和品德给予了高度评价。

诗歌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孔融的仰慕和追思。诗人追忆孔融担任北海相时的风流韵事,以及他的精妙著述。诗人感叹自己碌碌无为,希望能够追随孔融的脚步,最终却只能在山谷中老去。诗人的感慨既有对自身命运的无奈,也有对世道不公的愤懑。

总的来说,这首诗语言精炼,情感真挚,通过对孔融生平和遭遇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奸臣当道、贤士受害的愤慨,对正直品格的赞扬,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感慨。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一首优秀的咏史诗。

李廌[宋代]

李廌(zhì)(1059-1109) 北宋文学家。字方叔,号德隅斋,又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汉族,华州(今陕西华县)人。6岁而孤,能发奋自学。少以文为苏轼所知,誉之为有“万人敌”之才。由此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中年应举落第,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县),直至去世。文章喜论古今治乱,辨而中理。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3f1dbbaa206ea852e345.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