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绍圣初年,郡中英才汇集于朝廷,
道乡(郑公)振动谏议之舌,刚劲之气直冲天庭。
雷霆之怒固然难以触犯,满朝官员都吓得失魂落魄。
只有黄右辖(黄庭坚),从容不迫地上奏陈情。
君主圣明臣子正直,攀着栏杆进谏自古就有。
皇帝的怒容稍微消散,郑公才免于被处死。
您(丈人)也因此事被贬官,带着印符远赴他乡。
郑公去世已久,高尚的品格依然流芳百世。
袁盎在汉代,劝阻皇帝亲近慎夫人。
任用与否虽然结果不同,却体现了嫡庶之分。
假如是李勣之流,只会顺从君意,没有进谏的机会。
只把这当作家事,一句话就陷害了自己的君主。
陆贽冒犯了唐德宗,几次险些丧命。
阳需用死来争辩,时间久了,真相才得以伸张。
不如汉代的汲黯,朝中有公孙弘。
约定共同匡扶社稷转眼就背弃,用花言巧语离间君臣。
我们圣明的宋朝,涵养士气,振兴文运。
世代都有忠诚耿直之士,汉唐又算得了什么。
比如唐子方,敢于弹劾皇亲国戚。
继而又议论灯笼锦事件,几乎要被贬到岭南。
蔡君谟站在殿前,请求皇上宽恕恩典。
宛陵的文人雅士,将此事详细记载下来。
可敬啊郑公与黄庭坚,与袁盎、阳需大致相同。
近代的唐肃与蔡襄,兄弟二人都是这样的人物。
赤诚之心决不辜负国家,怎肯贪恋富贵而缄口不言。
鄙陋啊那些卑贱的官员,只知终日饱食。
国家倾危也不顾,谁来评判是非曲直。
前朝历史难道没有记载吗,打开书卷只能泪湿衣襟。
拜读您的珠玉之作,感觉像在云中飘荡。
遥想古代的作者,不让贤于梅尧臣的诗文。
想想我又是什么人,只能模仿着写几句。
两位贤人的事迹更加显赫,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后人。
这首诗是李吕读了某人(丈人,即岳父)展示的与侍郎郑公浅沙泉唱和的诗后所作。诗歌通过回顾历史典故,赞扬了郑侠、黄庭坚等人在朝廷上敢于直言进谏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对那些贪恋富贵、不顾国家安危的庸官的鄙视。
诗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
追忆往事,赞扬郑侠、黄庭坚的直谏精神: 诗人首先回忆了绍圣年间郑侠因直谏而触怒皇帝,黄庭坚挺身而出为其辩护的事迹,赞扬了他们的勇气和正直。
-
列举历史典故,论证直谏的重要性: 诗人列举了袁盎、陆贽、阳需等历史人物的事例,进一步论证了直谏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以及那些顺从君意、不敢直言的臣子的危害。
-
赞美宋朝的士气,鄙视庸官: 诗人赞美了宋朝涵养士气、鼓励直谏的政策,并列举了唐介、蔡襄等人的事迹作为例证。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那些贪恋富贵、不顾国家安危的庸官的鄙视。
-
赞美岳父的诗作,表达效仿的意愿: 诗人最后表达了对岳父诗作的赞美之情,并表示自己也要学习先贤,为国家贡献力量。
艺术特色:
- 用典丰富: 诗歌中引用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说服力。
- 对比鲜明: 诗歌通过将直言敢谏的忠臣与贪恋富贵的庸官进行对比,突出了忠臣的高尚品格。
- 情感真挚: 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忠臣的敬佩和对庸官的鄙视,情感真挚,具有感染力。
- 语言流畅: 诗歌语言流畅自然,用词精炼,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