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罗隐的诗>秋晚>

秋晚,罗隐秋晚全诗,罗隐秋晚古诗,秋晚翻译,秋晚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罗隐

宰邑惭良术,为文愧壮图。
纵饶长委命,争奈渐非夫。
杯酒有时有,乱罹无处无。
金庭在何域,回首一踟蹰。

秋晚译文

身居县宰之位,却惭愧没有好的治理方法,舞文弄墨,也愧对曾经的壮志雄心。纵然明白人生长短皆由天命,又怎能忍受渐渐变得不像个大丈夫?偶尔还能有杯酒消愁,但战乱带来的灾祸却无处不在,无处可逃。金庭山究竟在什么地方啊?我回首遥望,心中充满了徘徊和犹豫。

秋晚注释

  • 宰邑:县宰的辖区,指县衙。
  • 良术:好的治理方法。
  • 为文:指从事文章写作。
  • 壮图: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 纵饶:即使,纵然。
  • 委命:听从命运的安排。
  • 争奈:怎奈,无奈。
  • 非夫:不像个大丈夫,指消沉颓废。
  • 乱罹(lí):战乱带来的灾祸。罹,遭遇。
  • 金庭:指金庭山,道教圣地,传说罗隐晚年曾隐居于此。
  • 何域:什么地方。
  • 踟蹰(chíchú):徘徊不前,犹豫不定。

秋晚讲解

这首诗是罗隐晚年所作,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无奈和对时局的忧虑。

首联“宰邑惭良术,为文愧壮图”,诗人自责身居县宰之位,却无能为力,没有好的方法治理地方;想用文章来匡扶社稷,却又愧对曾经的壮志雄心。这两句概括了诗人仕途的失意和理想的破灭。

颔联“纵饶长委命,争奈渐非夫”,诗人明白人生长短皆由天命,但又无法忍受自己渐渐变得消沉颓废,不像个大丈夫。即使看透了命运的安排,却仍然无法摆脱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颈联“杯酒有时有,乱罹无处无”,诗人用“有时有”和“无处无”对比,更加突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偶尔还能有杯酒消愁,但战乱带来的灾祸却无处不在,无处可逃。这两句写出了诗人身处的乱世和个人的无力感。

尾联“金庭在何域,回首一踟蹰”,诗人向往隐居生活,却又对前途感到茫然。金庭山是道教圣地,罗隐晚年曾隐居于此,诗人向往金庭,其实是向往一种解脱,但又对是否应该归隐犹豫不决。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迷茫。

全诗语言精炼,感情深沉,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迷茫,也反映了晚唐时期社会的动荡和文人的困境。

罗隐[唐代]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2c4d18142c46d4e60def.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