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林季仲的诗>送真歇禅师>

送真歇禅师,林季仲送真歇禅师全诗,林季仲送真歇禅师古诗,送真歇禅师翻译,送真歇禅师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林季仲

我与真歇师,同年五十八。
对之竟颓然,百事付华发。
买舟系篱傍,一日来告别。
挽之不肯留,径山演法切。
佛法果何如,请师为指诀。
俯首无一言,苦欲相泯灭。
余漫述所闻,此法本无缺。
山河连大地,鸟兽暨鱼鳖。
抽至一蠛蠓,中含大千阔。
试即此身求,万象皆森列。
声色臭味等,六根能剖决。
阿谁使之然,未可计巧拙。
盍亦返故乡,子细自披抉。
当有无价珍,终身用不彻。
胡为浪驰走,千里访名刹。
环立广坐下,觑人摇辅颊。
譬如坐海底,巨浸从头没。
反问岸上人,觅水济我渴。
师闻抵掌笑,却道我饶舌。
径山堂未开,居士法先说。
儒生玩韦编,贝叶师所阅。
两家相诟病,久矣互侵伐。
孰如吾二人,一见意轩豁。
纵谈这个事,回出言词末。
古人知造车。
不较出门辙。
看谁到长安,宁论胡与粤。
因书问答语,聊以赠真歇。
去去亦何之,千水涵一月。

送真歇禅师译文

我和真歇禅师,同年都是五十八岁。面对着他,我感到非常颓丧,一切都只能交付给满头的白发。他买好船停靠在篱笆旁边,有一天来向我告别。我挽留他,他不肯留下,说径山演法非常重要迫切。

佛法究竟是什么样的,请禅师为我指点秘诀。禅师低着头一言不发,好像想将一切都泯灭干净。我便随意地说些我所听闻的,佛法原本就无所欠缺。山河连接着大地,鸟兽以及鱼鳖,乃至抽取一只小小的蠛蠓,其中也包含了广阔的大千世界。

试着就在自身求索,万象都森然排列。声音、颜色、气味等等,六根都能剖析决断。是谁使得它们如此,难以用巧妙或笨拙来衡量。何不返回故乡,仔细地自我剖析抉择。

到时自有无价之珍宝,终身享用不尽。为何要到处奔波,千里迢迢地去拜访名寺古刹。在众多僧人环绕的广阔坐席之下,斜眼看着人,摇动着面颊。这好比坐在海底,巨大的水流从头顶没过。反而问岸上的人,寻找水来解除我的干渴。

禅师听了拍手大笑,反而说我多嘴饶舌。径山的佛堂还没开启,居士的佛法却先说了出来。儒生玩味着经书,佛经是禅师所阅读的。儒释两家互相指责诟病,由来已久互相侵犯攻打。哪里比得上我们两人,一见面就心意开朗。畅谈这件事,却又跳出言语之外。

古人知道制造车子,不会计较出门的路线。看谁能到达长安,哪里用得着争论是胡人还是越人。因此写下这些问答的话语,姑且赠送给真歇禅师。离去又能去哪里呢?千江之水都映照着同一个月亮。

送真歇禅师注释

  • 真歇禅师:即真歇清了,宋代著名禅师。
  • 颓然:精神委靡不振的样子。
  • 华发:花白的头发,指老年。
  • 径山:山名,在今浙江余杭,是当时著名的佛教圣地。真歇禅师曾在此弘法。
  • 演法:宣扬佛法。
  • 指诀:指点秘诀。
  • 泯灭:消失,消灭。这里指禅师想超越语言文字,直指佛法真谛。
  • 蠛蠓(miè měng):小飞虫。
  • 大千阔:指大千世界,佛教用语,形容极其广阔的世界。
  • 森列:整齐地排列着。
  • 六根:佛教指眼、耳、鼻、舌、身、意。
  • 剖决:分析决断。
  • 巧拙:巧妙或笨拙。
  • 盍(hé):何不。
  • 披抉:剖析抉择。
  • 不彻:不尽,用不完。
  • 浪驰走:到处奔波。
  • 名刹:著名的寺庙。
  • 觑(qù):斜着眼睛看。
  • 辅颊:面颊。
  • 巨浸:巨大的水流。
  • 韦编:用熟牛皮绳编联起来的竹简书。
  • 贝叶:用贝多罗树叶写成的佛经。
  • 诟病:指责,非议。
  • 侵伐:侵犯,攻打。
  • 轩豁:开朗,开阔。
  • 这个事:指佛法真谛。
  • 出门辙:出门的车辙,比喻行事的途径。
  • 胡与粤:泛指远方的人。
  • 千水涵一月:比喻佛性或真理只有一个,虽在万物之中显现,却本质不变。

送真歇禅师讲解

这首诗是林季仲送别真歇禅师时所作,表达了作者对佛法的思考和对禅师的劝勉。

诗歌前半部分描写了送别时的情景,以及作者向真歇禅师请教佛法的过程。作者用“颓然”、“百事付华发”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无奈和感叹。但他并不甘心,转而向禅师请教佛法,希望能找到解脱之道。

诗歌中间部分阐述了作者自己对佛法的理解。他认为佛法无所不在,蕴含于万物之中,即使是微小的蠛蠓也包含了大千世界。因此,不必舍近求远,应该反观自身,在自身中寻找佛法真谛。

诗歌后半部分劝勉真歇禅师不要一味追求名刹,而应该回归本心,自我剖析抉择。作者用“坐海底觅水”的比喻,讽刺了那些舍本逐末,不从自身出发去领悟佛法的人。最后,作者以“千水涵一月”作结,表达了佛法真理只有一个,虽然在万物之中显现,却本质不变的观点,也表达了对真歇禅师的祝福和期望。

全诗语言通俗易懂,但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作者以问答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佛法的独特见解,也体现了他与真歇禅师之间的深厚情谊。诗歌既有对人生的感叹,又有对佛法的思考,也有对朋友的劝勉,情感丰富而真挚。

林季仲[宋代]

林季仲[约公元一一三八年前后在世]字懿成,自号芦山老人,永嘉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八年前后在世。喜为诗,语佳而意新。宣和中进士。高宗时,赵鼎荐为台官,累迁吏部郎。秦桧主和议,季仲引句践事争之,大忤桧,辽罢去。后官太常少卿,知婺州。以直秘阁奉嗣。季仲著有竹轩杂著十五卷,今存六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c45f7888a46bdceaa7d8.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