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真歇禅师,同年都是五十八岁。面对着他,我感到非常颓丧,一切都只能交付给满头的白发。他买好船停靠在篱笆旁边,有一天来向我告别。我挽留他,他不肯留下,说径山演法非常重要迫切。
佛法究竟是什么样的,请禅师为我指点秘诀。禅师低着头一言不发,好像想将一切都泯灭干净。我便随意地说些我所听闻的,佛法原本就无所欠缺。山河连接着大地,鸟兽以及鱼鳖,乃至抽取一只小小的蠛蠓,其中也包含了广阔的大千世界。
试着就在自身求索,万象都森然排列。声音、颜色、气味等等,六根都能剖析决断。是谁使得它们如此,难以用巧妙或笨拙来衡量。何不返回故乡,仔细地自我剖析抉择。
到时自有无价之珍宝,终身享用不尽。为何要到处奔波,千里迢迢地去拜访名寺古刹。在众多僧人环绕的广阔坐席之下,斜眼看着人,摇动着面颊。这好比坐在海底,巨大的水流从头顶没过。反而问岸上的人,寻找水来解除我的干渴。
禅师听了拍手大笑,反而说我多嘴饶舌。径山的佛堂还没开启,居士的佛法却先说了出来。儒生玩味着经书,佛经是禅师所阅读的。儒释两家互相指责诟病,由来已久互相侵犯攻打。哪里比得上我们两人,一见面就心意开朗。畅谈这件事,却又跳出言语之外。
古人知道制造车子,不会计较出门的路线。看谁能到达长安,哪里用得着争论是胡人还是越人。因此写下这些问答的话语,姑且赠送给真歇禅师。离去又能去哪里呢?千江之水都映照着同一个月亮。
这首诗是林季仲送别真歇禅师时所作,表达了作者对佛法的思考和对禅师的劝勉。
诗歌前半部分描写了送别时的情景,以及作者向真歇禅师请教佛法的过程。作者用“颓然”、“百事付华发”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无奈和感叹。但他并不甘心,转而向禅师请教佛法,希望能找到解脱之道。
诗歌中间部分阐述了作者自己对佛法的理解。他认为佛法无所不在,蕴含于万物之中,即使是微小的蠛蠓也包含了大千世界。因此,不必舍近求远,应该反观自身,在自身中寻找佛法真谛。
诗歌后半部分劝勉真歇禅师不要一味追求名刹,而应该回归本心,自我剖析抉择。作者用“坐海底觅水”的比喻,讽刺了那些舍本逐末,不从自身出发去领悟佛法的人。最后,作者以“千水涵一月”作结,表达了佛法真理只有一个,虽然在万物之中显现,却本质不变的观点,也表达了对真歇禅师的祝福和期望。
全诗语言通俗易懂,但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作者以问答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佛法的独特见解,也体现了他与真歇禅师之间的深厚情谊。诗歌既有对人生的感叹,又有对佛法的思考,也有对朋友的劝勉,情感丰富而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