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林季仲的诗>次韵陈明锡见寄>

次韵陈明锡见寄,林季仲次韵陈明锡见寄全诗,林季仲次韵陈明锡见寄古诗,次韵陈明锡见寄翻译,次韵陈明锡见寄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林季仲

卑栖安故里,薄宦倦他邦。
依社愿为栎,涤牲宁用庞。
利名蛾赴烛,身世蚁浮缸。
多谢江边月,相寻到小窗。

次韵陈明锡见寄译文

隐居在故乡安于清贫的生活,厌倦了在外地做官漂泊奔波。我希望像栎树一样守护家乡的土地,祭祀时宁愿用小牲畜也不愿铺张浪费。追逐名利的人如同飞蛾扑火,人世间的身世就像蚂蚁浮在缸中一样渺小脆弱。 多谢江边的明月,常常照耀到我的小窗,陪伴我。

次韵陈明锡见寄注释

  • 次韵:用原诗的韵作诗,表示和原诗作者唱和。
  • 陈明锡:诗人朋友,生平待考。
  • 卑栖:低微地隐居。
  • 故里:故乡。
  • 薄宦:指做小官。
  • 他邦:外乡,指作者做官的地方。
  • 依社:依靠土地神。社,指土地神。
  • 栎(lì):一种树木,木材坚硬但生长缓慢,常被认为无用,故常用作自谦之词。这里指甘愿做无用之人,守护家乡。
  • 涤牲:祭祀用的牺牲。
  • 庞:指大的牲畜。这里指祭祀不追求奢华。
  • 利名:利益和名声。
  • 蛾赴烛:飞蛾扑火,比喻追求名利而自取灭亡。
  • 身世:人生的境遇。
  • 蚁浮缸:蚂蚁浮在水缸里,比喻人生渺小而漂泊不定。
  • 江边月:指江边的月亮,也指诗人居住的地方靠近江边。

次韵陈明锡见寄讲解

这首诗是林季仲和友人陈明锡相互唱和之作。诗人通过描述自己隐居故乡的生活,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平淡生活的向往。全诗语言朴实,意象生动,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 首联“卑栖安故里,薄宦倦他邦”点明了诗人的生活状态和心境。诗人厌倦了在外做官的漂泊生活,选择回到故乡隐居,安于清贫。
  • 颔联“依社愿为栎,涤牲宁用庞”表达了诗人甘愿守护家乡,不追求奢华的生活态度。诗人以“栎”自比,表明自己甘愿做一个看似无用,但能守护家乡的人。祭祀时宁愿用小牲畜,也体现了诗人不追求物质享受的价值观。
  • 颈联“利名蛾赴烛,身世蚁浮缸”用两个比喻揭示了名利的虚幻和人生的渺小。诗人将追逐名利的人比作飞蛾扑火,将人世间的身世比作蚂蚁浮在缸中,表达了对名利的看淡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 尾联“多谢江边月,相寻到小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对孤独的慰藉。江边的明月常常照耀到诗人的小窗,陪伴着他,给予他安慰。也暗示了友人如明月般常常思念自己。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归隐田园,安于清贫,守护家乡的高尚情操。全诗语言简洁流畅,意境深远,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其中“利名蛾赴烛,身世蚁浮缸”一句,更是成为了警醒世人的名句。

林季仲[宋代]

林季仲[约公元一一三八年前后在世]字懿成,自号芦山老人,永嘉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八年前后在世。喜为诗,语佳而意新。宣和中进士。高宗时,赵鼎荐为台官,累迁吏部郎。秦桧主和议,季仲引句践事争之,大忤桧,辽罢去。后官太常少卿,知婺州。以直秘阁奉嗣。季仲著有竹轩杂著十五卷,今存六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e2352286fe66e97f7dba.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