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林之奇的诗>观音画赞>

观音画赞,林之奇观音画赞全诗,林之奇观音画赞古诗,观音画赞翻译,观音画赞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林之奇

稽首补陀闻思修,千手千眼普供应。
世人两手及两眼,眼见手捉各随心。
手一手眼无用处,即与骈拇枝指等。
菩萨照用一时行,应以千心为主宰。
相彼方寸湛然地,不容二念那复千。
我谓菩萨如水月,一水一月同照曜。
方员大小虽不同,举手见月等无二。
我今续此妙色相,以为正念皈依处。
於一身心起多想,而作千手千眼见。
普愿大员镜智中,知我此念无间断。
所求皆应如谷声,请无不从亦如是。

观音画赞译文

我恭敬地顶礼南海普陀山的观音菩萨,她通过听闻、思考和修行,拥有千手千眼,能够普遍地满足众生的需求。世人只有两只手和两只眼,眼睛所见、手所做的,都跟随各自的心念。如果拥有一只手或一只眼却毫无用处,那就和多余的脚趾或手指一样,毫无价值。菩萨的千手千眼在同一时刻都能发挥作用,是因为她以千般慈悲之心为主宰。

观想那方寸之间清澈明净的心田,容不下第二个念头,更何况是千个念头?我认为菩萨就像水中的月亮,一潭水对应着一轮明月,共同照耀世间。虽然水的形状、月亮的大小各不相同,但只要举手就能看到月亮,其本质并无差别。

我今天继续赞颂这美好的观音菩萨画像,以此作为修持正念、皈依依靠之处。在一身心中生起多种观想,从而见到菩萨的千手千眼。普遍希望在菩萨圆满的镜智(佛的智慧)中,知道我此刻的念头没有丝毫间断。我所祈求的都能像山谷回声一样迅速回应,我的请求没有不被应允的,就像这样立竿见影。

观音画赞注释

  • 稽首: 叩头,表示极度的尊敬。
  • 补陀: 指普陀山,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观音菩萨的道场。
  • 闻思修: 佛教修行的三种途径:听闻佛法、思考佛法、修行佛法。
  • 普供应: 普遍地满足众生的需求。
  • 骈拇枝指: 多余的脚趾和手指,比喻无用之物。
  • 方寸: 指人的心。
  • 湛然: 清澈明净。
  • 水月: 水中的月亮,比喻虚幻不实,但又能真实地显现。
  • 妙色相: 美好的形象,指观音菩萨的画像。
  • 正念: 佛教用语,指正确的念头,不离佛法。
  • 皈依: 归顺依靠。
  • 大员镜智: 佛的四智之一,指佛能如实地反映一切事物的智慧。
  • 谷声: 山谷的回声,比喻迅速的回应。

观音画赞讲解

这首《观音画赞》是林之奇赞颂观音菩萨画像的诗作。诗歌通过赞美观音菩萨的千手千眼,阐释了菩萨的慈悲和智慧,以及修行正念的重要性。

诗歌首先赞颂了观音菩萨通过修行获得的无量功德,以及她普度众生的能力。接着,诗人将世人的局限性与菩萨的广大愿力进行对比,突出了菩萨的超凡之处。诗人用“水月”作比喻,说明虽然事物的外在形式千差万别,但其本质是相同的,启发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

诗歌的后半部分表达了诗人对观音菩萨的虔诚信仰,以及他通过观想菩萨画像来修持正念的愿望。诗人希望自己的念头能够与菩萨的智慧相契合,从而获得菩萨的加持和庇佑。最后,诗人以“谷声”作比喻,表达了自己对菩萨感应的信心,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

整首诗语言流畅自然,意境深远,既表达了对观音菩萨的赞美和信仰,也阐释了佛教的哲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林之奇[宋代]

(1112—1176)宋福州侯官人,字少颖,号拙斋,世称三山先生。高宗绍兴二十一年进士。累官校书郎。时朝廷欲令学者参用王安石《三经义》之说,之奇言此书为邪说。后由宗正丞提举闽舶,奉祠家居。吕祖谦曾从之学。卒谥文昭。有《尚书集解》、《拙斋集》、《观澜集》等。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ba3876761f043ae3a44d.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