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德裕的诗>鸳鸯篇>

鸳鸯篇,李德裕鸳鸯篇全诗,李德裕鸳鸯篇古诗,鸳鸯篇翻译,鸳鸯篇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李德裕

君不见昔时同心人,化作鸳鸯鸟。
和鸣一夕不暂离,交颈千年尚为少。
二月草菲菲,山樱花未稀。
金塘风日好,何处不相依。
既逢解佩游女,更值凌波宓妃。
精光摇翠盖,丽色映珠玑。
双影相伴,双心莫违。
淹留碧沙上,荡漾洗红衣。
春光兮宛转,嬉游兮未反。
宿莫近天泉池,飞莫近长洲苑。
尔愿欢爱不相忘,须去人间罗网远。
南有潇湘洲,且为千里游。
洞庭无苦寒,沅江多碧流。
昔为薄命妾,无日不含愁。
今为水中鸟,颉颃自相求。
洛阳女儿在青阁,二月罗衣轻更薄。
金泥文彩未足珍,画作鸳鸯始堪著。
亦有少妇破瓜年,春闺无伴独婵娟。
夜夜学织连枝锦,织作鸳鸯人共怜。
悠悠湘水滨,清浅漾初蘋,菖花发艳无人识,江柳逶迤空自春。
唯怜独鹤依琴曲,更念孤鸾隐镜尘。
愿作鸳鸯被,长覆有情人。

鸳鸯篇译文

你没看见吗,过去那些情投意合的人,死后化作一对鸳鸯鸟。它们整日彼此唱和,片刻也不分离,即使交颈相伴千年,也觉得时间太短。

二月里青草茂盛,山樱花还未凋零。阳光照耀下的池塘风光美好,哪里不是它们相依相偎的地方?它们时而遇到解佩的游女,时而遇到凌波而来的宓妃。它们身上的精光摇动着翠绿的水草,美丽的颜色映照着水中的珠玑。

双双身影相伴相随,两颗心永远不要互相违背。它们停留在碧绿的沙滩上,在水中荡漾,洗涤着鲜艳的羽毛。春光美好而婉转,它们嬉戏游玩,流连忘返。夜晚不要靠近天泉池,飞翔也不要靠近长洲苑。

如果你们希望欢快相爱永不相忘,就必须远离人间的罗网。南方有潇湘洲,你们可以在那里尽情地千里远游。洞庭湖没有严寒,沅江的江水碧绿清澈。

我过去是个命运不济的女子,每天都包含着忧愁。如今我变成了水中的鸟儿,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彼此追逐。

洛阳的女儿身穿轻薄的罗衣站在青楼里,二月的天气更加轻薄了。金泥彩绘的图案已经不值得珍惜,只有画上鸳鸯才能显得珍贵。也有年轻的少妇,正值破瓜之年,在春闺中孤单寂寞。她夜夜学习织造连枝锦,织成鸳鸯图案,让人怜爱。

悠长的湘水之滨,清浅的水面漂浮着初生的浮萍。菖蒲花艳丽地开放,却没有人欣赏;江边的柳树枝条柔长,空自展现着春色。我只怜惜那孤独的白鹤依偎着琴声,更怀念那孤单的鸾鸟隐藏在镜中。我愿化作鸳鸯被,长久地覆盖着有情人。

鸳鸯篇注释

  • 鸳鸯:鸟名,常比喻恩爱夫妻。
  • 同心人:指情投意合的恋人。
  • 和鸣:鸟类彼此应和鸣叫,比喻夫妻和谐。
  • 交颈:指鸳鸯彼此颈项相交,形容亲密。
  • 菲菲:草木茂盛貌。
  • 解佩游女:指在水边游玩的女子,解佩指女子赠送玉佩给心仪的男子,典出郑交甫遇汉皋神女解佩的故事。
  • 凌波宓妃:指洛神,曹植《洛神赋》中有“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之句。
  • 精光:指鸳鸯羽毛的光泽。
  • 翠盖:指水草。
  • 珠玑:指水中的珍珠。
  • 莫违:不要违背。
  • 淹留:停留。
  • 宛转:美好。
  • 未反:未归。
  • 天泉池:指皇家园林中的池塘。
  • 长洲苑:指皇家园林。
  • 罗网:比喻人间的束缚。
  • 潇湘洲:指湖南湘江一带的沙洲。
  • 洞庭:指洞庭湖。
  • 沅江:湖南省河流。
  • 薄命妾:命运不好的女子。
  • 颉颃(xié háng):鸟类飞行时上下飞动,比喻不相上下,这里指自由自在地飞翔。
  • 青阁:青楼。
  • 破瓜年:女子十六岁,旧时将“瓜”字拆为二八,故称女子十六岁为破瓜之年。
  • 春闺:女子闺房。
  • 婵娟:形容女子姿态美好,这里指孤单寂寞。
  • 连枝锦:织有连理枝图案的丝织品,比喻夫妻恩爱。
  • 湘水:指湘江。
  • 初蘋:初生的浮萍。
  • 菖花:菖蒲花。
  • 逶迤(wēi yí):指柳树枝条柔长下垂的样子。
  • 独鹤依琴曲:比喻孤单的人以音乐自娱。
  • 孤鸾隐镜尘:比喻孤单的女子对着镜子独自哀叹。
  • 有情人:指相爱的男女。

鸳鸯篇讲解

这首诗以鸳鸯为意象,抒发了对爱情的向往和对美好爱情的祝福。诗人首先描写了鸳鸯的形影不离和恩爱之情,表达了对爱情的赞美。接着,诗人描写了鸳鸯生活的美好环境,以及人们对鸳鸯的喜爱之情。诗人还借鸳鸯的自由自在,反衬了自己身处人世的无奈和苦闷,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最后,诗人表达了希望化作鸳鸯被,长久地庇护有情人的美好愿望。

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等,使诗歌的形象更加生动,情感更加真挚。诗歌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对人间真情的赞美,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李德裕[唐代]

李德裕(787—849),字文饶,唐代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与其父李吉甫均为晚唐名相。唐文宗时,受李宗闵、牛僧儒等牛党势力倾轧,由翰林学士出为浙西观察使。太和七年,入相,复遭奸臣郑注、李训等人排斥,左迁。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再度入相,执政期间外平回鹘、内定昭义、裁汰冗官、协助武宗灭佛,功绩显赫。会昌四年八月,进封太尉、赵国公。唐武宗与李德裕之间的君臣相知成为晚唐之绝唱。后唐宣宗即位,李德裕由于位高权重,五贬为崖州司户。李德裕两度为相,太和年间为相1年8个月,会昌年间为相5年7个月,两次为相7年3个月。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abb5ecd84259687b7741.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