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刘希夷的诗>秋日题汝阳潭壁>

秋日题汝阳潭壁,刘希夷秋日题汝阳潭壁全诗,刘希夷秋日题汝阳潭壁古诗,秋日题汝阳潭壁翻译,秋日题汝阳潭壁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刘希夷

独坐秋阴生,悲来从所适。
行见汝阳潭,飞萝蒙水石。
悬瓢木叶上,风吹何历历。
幽人不耐烦,振衣步闲寂。
回流清见底,金沙覆银砾。
错落非一文,空胧几千尺。
鱼鳞可怜紫,鸭毛自然碧。
吟咏秋水篇,渺然忘损益。
秋水随形影,清浊混心迹。
岁暮归去来,东山余宿昔。

秋日题汝阳潭壁译文

独自静坐,秋天的阴冷之气悄然滋生,悲伤之情也随之而来,不知归向何处。 漫步来到汝阳潭边,只见飞舞的藤蔓覆盖着水边的山石。 悬挂的葫芦漂浮在飘落的树叶上,秋风吹动,发出清脆而有节奏的声音。 隐居之人难以忍受心中的烦闷,抖动衣衫,迈着悠闲寂寞的步子。 潭水回旋,清澈见底,金色的沙子覆盖着银色的碎石。 错落有致,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纹路,空旷而朦胧,绵延几千尺。 潭中的鱼鳞闪耀着可爱的紫色光芒,野鸭的羽毛呈现出自然的碧绿色。 我吟咏着描写秋水的诗篇,感到茫然若失,忘记了世间的得失。 秋水随着身影而流动,清澈与浑浊,都混杂在我的心迹之中。 年岁将尽,我将归隐而去,在东山安度我的余生。

秋日题汝阳潭壁注释

  • 汝阳潭:在今河南省汝南县。
  • 飞萝:飞舞的藤蔓。
  • 蒙:覆盖。
  • 悬瓢:悬挂的葫芦。
  • 木叶:落叶。
  • 历历:清楚分明貌。
  • 幽人:隐居之人。
  • 振衣:抖动衣衫。
  • 闲寂:悠闲寂寞。
  • 回流:回旋的水流。
  • 金沙覆银砾:金色的沙子覆盖着银色的碎石。
  • 错落:交错,有致。
  • 空胧:空旷而朦胧。
  • 鱼鳞可怜紫:鱼鳞闪耀着可爱的紫色光芒。
  • 鸭毛自然碧:野鸭的羽毛呈现出自然的碧绿色。
  • 秋水篇:描写秋水的诗篇。
  • 渺然:茫然若失。
  • 损益:得失。
  • 秋水随形影:秋水随着身影而流动。
  • 清浊混心迹:清澈与浑浊,都混杂在我的心迹之中。
  • 岁暮:一年将尽的时候。
  • 东山:指隐居之地。
  • 宿昔:余生。

秋日题汝阳潭壁讲解

这首诗是刘希夷在秋日游览汝阳潭时所作,表达了诗人面对秋景,感叹人生,萌生退隐之意的复杂情感。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诗人独坐时的心境。秋阴笼罩,引发了内心的悲伤,诗人感到迷茫和失落。接着,诗人将目光转向汝阳潭的景色,飞舞的藤蔓、悬挂的葫芦、飘落的树叶,这些景象都充满了秋天的萧瑟之感。

中间八句,诗人细致地描写了汝阳潭的景色。清澈的潭水、金色的沙子、银色的碎石,以及鱼鳞的紫色光芒、鸭毛的碧绿色泽,都展现了秋日潭水的独特魅力。诗人用“错落非一文,空胧几千尺”来形容潭水的纹路,更显其气势恢宏。

诗的后六句,诗人由景入情,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感悟。吟咏秋水诗篇,诗人忘却了世间的得失,却也感到茫然若失。诗人认识到,秋水随着身影而流动,清澈与浑浊并存,正如自己内心的复杂情感。最后,诗人表达了归隐之意,希望在东山安度余生。

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人通过对秋日汝阳潭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感悟,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全诗情感真挚,读来令人动容。

刘希夷[唐代]

刘希夷 (约651年-约680年),唐朝诗人。 一名庭芝,字延之(一作庭芝),汉族,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人。 高宗上元二年进士,善弹琵琶。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辞意柔婉华丽,且多感伤情调。《旧唐书》本传谓“善为从军闺情之诗,词调哀苦,为时所重。志行不修,为奸人所杀”。《大唐新语》卷8谓“后孙翌撰《正声集》,以希夷为集中之最”。《全唐诗》存诗1卷, 《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7首。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8a8310e9ef36c0182aa3.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