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刘黻的诗>赠江山人>

赠江山人,刘黻赠江山人全诗,刘黻赠江山人古诗,赠江山人翻译,赠江山人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宋代] 刘黻

相山如相人,不论肥与瘠。
神气参有无,毫釐千里隔。
今古非茫茫,山骨水为液。
谁欤璞辂翁,眼为天地碧。

赠江山人译文

相看山峦如同相看人,不必计较是肥腴还是瘦瘠。 山的神采气韵包蕴于有形无形之间,细微的差别便会导致天壤之隔。 古往今来并非一片渺茫,山的骨骼以流水为血液。 有谁能像璞辂翁那样,拥有一双碧透如天地的眼睛?

赠江山人注释

  • 江山人:隐居山林之人。
  • 相山如相人:观察山峦如同观察人。古人常将山水拟人化,赋予其品格和精神。
  • 肥与瘠:指山体的形态,肥指丰满,瘠指瘦削。
  • 神气参有无:山的神采气韵包蕴在有形和无形之间。
  • 毫釐千里隔:细微的差别会导致巨大的差异。
  • 今古非茫茫:历史并非一片渺茫,可以通过山水来感知。
  • 山骨水为液:山的骨骼以流水为血液。比喻山与水的紧密联系。
  • 谁欤璞辂翁:谁能像璞辂翁那样? 欤,语气助词,表示反问或疑问。
  • 璞辂翁:人名,生平不详。作者借用此人,表达对具有超凡眼力之人的赞美。
  • 眼为天地碧:眼睛像天地一样碧绿。形容眼力的深邃和洞察力。

赠江山人讲解

这首诗是刘黻赠给隐居山林之人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以及对隐逸高人的敬佩之情。

诗歌开篇将“相山”与“相人”类比,强调观察事物不能只看表面,而要深入探究其内在的神韵和本质。“不论肥与瘠”表明作者认为山的价值不在于外形,而在于其内在的精神。“神气参有无,毫釐千里隔”则进一步阐述了这种内在精神的重要性,认为细微的差别就能造成巨大的差异,这体现了诗人对事物本质的深刻认识。

“今古非茫茫,山骨水为液”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自然的独特见解。他认为历史并非一片虚无,可以通过山水来感知和体验。山与水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如同骨骼与血液一样,共同构成了自然界的生命力。

最后两句“谁欤璞辂翁,眼为天地碧”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借用“璞辂翁”这个人物,表达了对具有超凡眼力之人的赞美和向往。他希望自己也能像璞辂翁一样,拥有一双能够洞察天地、看透事物本质的眼睛。

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思辨。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感悟,也展现了其高尚的品格和情怀。诗歌既是对江山隐士的赞美,也是诗人自身理想的写照。

刘黻[宋代]

(1217—1276)温州乐清人,字声伯,号蒙川、质翁。少读于雁荡山僧寺,理宗淳祐十年试入太学。以上书忤执政,安置南安军。及还,复极言政治得失。以材署昭庆军节度掌书记,由学官试馆职。历监察御史,改正字,官至吏部尚书兼工部尚书、中书舍人。元兵陷临安,陈宜中谋拥二王,迎黻共政,行至罗浮病卒。有《蒙川遗稿》。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6f9df3e25fbf8c67a81e.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