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梦阳的诗>白鹿洞别诸生>

白鹿洞别诸生,李梦阳白鹿洞别诸生全诗,李梦阳白鹿洞别诸生古诗,白鹿洞别诸生翻译,白鹿洞别诸生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明代] 李梦阳

东南自有匡庐山,遂与天地增篱卫。
山根插入彭蠡湖,峥嵘背杀三江势。
地因人胜古有语,於乎万物随兴废。
学馆林宫客不栖,千岩万壑堪流涕。
文采昔贤今尚存,讲堂寂寞对松门。
松门桂华秋月圆,拄杖高寻万古源。
梅岭古色照石镜,扶桑丹霞迎我轩。
绝顶坐歌霜月静,石潭洗足芝草繁。
更有冠者五六人,峭崖穷嶂同攀搴。
草行有时闻过虎,旦暮时复啼清猿。
我今胡为公务牵,蟋蟀在户难久延。
出山车马走相送,落日遂上鄱阳船。
生徒绻恋集涯浒,孤帆月照仍留连。
情深过厚亦其礼,谫薄窃劳诸贤。
明朝伐鼓凌浩荡,五峰双剑生秋烟。

白鹿洞别诸生译文

东南一带自然有匡庐山,它与天地一起,像一道篱笆一样守护着这里。山根插入到彭蠡湖中,高峻的山势压倒了三江的气势。 自古就有地因人而更加出名的说法,唉!万物都随着兴盛和衰败而变化。学馆和林宫没有人居住,面对着这千岩万壑,令人禁不住流下眼泪。 前代贤人的文章风采如今还存在,讲堂寂寞地对着松树掩映的门。松门在秋月圆满之时,桂花盛开,我拄着拐杖,到高处去探寻万古的源头。 梅岭的古老色彩映照着石镜,扶桑的红色霞光照耀着我的窗轩。在山顶高歌,霜月显得格外寂静,在石潭边洗脚,周围生长着茂盛的芝草。 还有五六位戴着帽子的学生,在陡峭的山崖和高耸的山峰一起攀登。在草丛中行走,有时会听到老虎的吼叫,早晚时常听到清脆的猿啼。 我如今因为公务的牵绊,蟋蟀在门外鸣叫,难以在此久留。离开山时,大家用车马相送,落日时我便登上了前往鄱阳的船。 学生们依依不舍地聚集在水边,孤独的帆船在月光照耀下,仍然使我流连忘返。情谊深厚,这是他们的礼数,我的浅薄却让各位贤士费心了。 明天早晨,我将敲响战鼓,迎着浩荡的江水前进,五老峰和双剑峰将在秋天的烟雾中显现。

白鹿洞别诸生注释

  • 白鹿洞:即白鹿洞书院,在今江西庐山五老峰下。
  • 诸生:各位学生。
  • 匡庐山:即庐山,在江西九江。
  • 篱卫:像篱笆一样守护。
  • 彭蠡湖:即鄱阳湖,古称彭蠡湖。
  • 峥嵘:山势高峻。
  • 杀:压倒。
  • 三江:指赣江、修水、鄱江。
  • 地因人胜:指地方因人而显名。
  • 於乎:叹词,表示感慨。
  • 学馆林宫:指书院的学舍和宫观。
  • 文采昔贤:指前代贤人的文章风采。
  • 松门:松树掩映的门。
  • 桂华:桂花。
  • 万古源:指探寻儒家道统的源头。
  • 梅岭:山名,在江西省大余县。
  • 石镜:光滑如镜的石头。
  • 扶桑:神话传说中的树木,生长在东方日出之处。这里代指东方。
  • 丹霞:红色的云霞。
  • 芝草:灵芝,古代认为是吉祥的象征。
  • 冠者:戴着帽子的读书人,指学生。古代男子成年后才可戴帽子。
  • 峭崖穷嶂:陡峭的山崖和高耸的山峰。
  • 攀搴(qiān):攀登。
  • 草行:在草丛中行走。
  • 胡为:为什么。
  • 公务牵:被公务所牵绊。
  • 蟋蟀在户:指秋天到来,暗示作者要离开。
  • 延:停留。
  • 涯浒(hǔ):水边。
  • 绻恋:依依不舍。
  • 谫(jiǎn)薄:浅薄,谦词。
  • 窃劳:私下里感到劳累,表示客气。
  • 伐鼓:古代出征时击鼓。
  • 凌:迎着。
  • 浩荡:指水势浩大。
  • 五峰双剑:指庐山的五老峰和双剑峰。

白鹿洞别诸生讲解

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李梦阳在白鹿洞书院与诸生告别时所作。诗中既表达了对书院景色的热爱和对前代贤人的追思,也抒发了因公务缠身不得不离开的无奈和对学生的依依不舍之情。全诗气势豪迈,语言流畅,情感真挚,体现了李梦阳作为“前七子”领袖的文学风格。

  • 前四句描写庐山壮丽的景色,烘托了书院优美的环境。 作者用“篱卫”比喻庐山对东南的守护,用“峥嵘背杀三江势”形容山势的雄伟,展现了庐山气势磅礴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对庐山的赞美之情。
  • 中间几句表达了作者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前代贤人的追思。 “地因人胜古有语,於乎万物随兴废”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衰的思考。“文采昔贤今尚存,讲堂寂寞对松门”则表达了对前代贤人的敬仰和对书院现状的感慨。
  • 接下来的几句描写了作者在山中寻幽探胜的经历和感受。 “松门桂华秋月圆,拄杖高寻万古源”表达了作者对儒家道统的追求。“梅岭古色照石镜,扶桑丹霞迎我轩”则描绘了山中美丽的景色。
  • “更有冠者五六人,峭崖穷嶂同攀搴”描写了学生们勤奋好学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赞赏和期望。
  • 最后几句表达了作者因公务缠身不得不离开的无奈和对学生的依依不舍之情。 “我今胡为公务牵,蟋蟀在户难久延”表达了作者的无奈。“生徒绻恋集涯浒,孤帆月照仍留连”则表达了学生们对作者的依依不舍和作者对他们的深厚情谊。全诗以景结情,表达了作者对庐山和白鹿洞书院的眷恋之情。

总而言之,这首诗以描写景物和抒发情感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作者对庐山的热爱,对前代贤人的追思,以及对学生的期望。全诗气势豪迈,语言流畅,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李梦阳[明代]

李梦阳(1472-1530),字献吉,号空同,汉族,庆阳府安化县(今甘肃省庆城县)人,迁居开封,工书法,得颜真卿笔法,精于古文词,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强调复古,《自书诗》师法颜真卿,结体方整严谨,不拘泥规矩法度,学卷气浓厚。明代中期文学家,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646d90f696970a636989.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