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李德裕的诗>早春至言禅公法堂忆平泉别业(金陵作)>

早春至言禅公法堂忆平泉别业(金陵作),李德裕早春至言禅公法堂忆平泉别业(金陵作)全诗,李德裕早春至言禅公法堂忆平泉别业(金陵作)古诗,早春至言禅公法堂忆平泉别业(金陵作)翻译,早春至言禅公法堂忆平泉别业(金陵作)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李德裕

昔我伊原上,孤游竹树间。
人依红桂静,鸟傍碧潭闲。
松盖低春雪,藤轮倚暮山。
永怀桑梓邑,衰老若为还。

早春至言禅公法堂忆平泉别业(金陵作)译文

往昔我居住在伊水之滨的原野上,独自一人漫游于竹林树木之间。人们依靠着红桂花享受宁静,鸟儿依偎着碧绿的深潭悠闲自得。低垂的松树树冠还覆盖着残余的春雪,藤蔓缠绕的轮子依傍着傍晚的山峦。我永远怀念着故乡,年老衰迈之躯又该如何才能返回?

早春至言禅公法堂忆平泉别业(金陵作)注释

  • 伊原: 指伊水流域的原野,这里代指作者早年隐居之地。
  • 红桂: 红色的桂花。
  • 碧潭: 碧绿色的深潭。
  • 松盖: 松树的树冠,形容其茂密。
  • 春雪: 春天的雪,指残雪。
  • 藤轮: 指用藤条编织的轮子,可能指水车或某种器物。
  • 暮山: 傍晚的山峦。
  • 桑梓邑: 指故乡。桑树和梓树常种植在住宅旁,用以代表家乡。
  • 若为还: 如何才能返回。

早春至言禅公法堂忆平泉别业(金陵作)讲解

这首诗是李德裕在金陵(今江苏南京)所作,追忆早年在伊水之滨的隐居生活,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和晚年无法归乡的惆怅。

诗的前四句描绘了诗人早年隐居之地的宁静优美的环境。“昔我伊原上,孤游竹树间”点明了时间(昔)和地点(伊原),以及诗人独自游玩的悠闲状态。“人依红桂静,鸟傍碧潭闲”进一步描绘了环境的清幽,人和鸟都显得十分宁静悠闲,突出了环境的宜人。

接下来的两句“松盖低春雪,藤轮倚暮山”则是对景物的细致描写。低垂的松树还覆盖着残雪,说明时节尚早,仍有寒意。藤蔓缠绕的轮子依傍着傍晚的山峦,暗示了岁月的流逝和时光的变迁。

最后两句“永怀桑梓邑,衰老若为还”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怀念。诗人感叹自己年老体衰,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乡,充满了惆怅和无奈之情。

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意境优美,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早年隐居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眷恋,也流露出晚年漂泊的孤寂和对未来的迷茫。这首诗既有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写,也有对个人情感的深刻抒发,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

李德裕[唐代]

李德裕(787—849),字文饶,唐代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与其父李吉甫均为晚唐名相。唐文宗时,受李宗闵、牛僧儒等牛党势力倾轧,由翰林学士出为浙西观察使。太和七年,入相,复遭奸臣郑注、李训等人排斥,左迁。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再度入相,执政期间外平回鹘、内定昭义、裁汰冗官、协助武宗灭佛,功绩显赫。会昌四年八月,进封太尉、赵国公。唐武宗与李德裕之间的君臣相知成为晚唐之绝唱。后唐宣宗即位,李德裕由于位高权重,五贬为崖州司户。李德裕两度为相,太和年间为相1年8个月,会昌年间为相5年7个月,两次为相7年3个月。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5b4cca577162d46a7f50.html

联系邮箱: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