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诗词>骆宾王的诗>夕次蒲类津(一作晚泊蒲类)>

夕次蒲类津(一作晚泊蒲类),骆宾王夕次蒲类津(一作晚泊蒲类)全诗,骆宾王夕次蒲类津(一作晚泊蒲类)古诗,夕次蒲类津(一作晚泊蒲类)翻译,夕次蒲类津(一作晚泊蒲类)译文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 骆宾王

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
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
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

夕次蒲类津(一作晚泊蒲类)译文

遥望故乡,已被阻隔在遥远的二庭之外,长途跋涉,羁旅之愁涌上心头。山路依旧属于南方,河水的源头却来自北方。傍晚的风裹挟着北方的寒气,一弯新月照耀着边塞的秋色。军营灶火与营房相连,烽火台上的狼烟直冲云霄。希望将士们在龙庭奋勇作战,有燕颔之相的人终会得到封侯。不要像当年兵败兰山脚下那样,白白让汉王朝蒙受耻辱。

夕次蒲类津(一作晚泊蒲类)注释

  • 夕次: 傍晚时停宿。次,停留,住宿。
  • 蒲类津: 古地名,即蒲类海(今新疆博斯腾湖)附近的渡口。津,渡口。
  • 二庭: 指唐朝在西域设置的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诗人当时身处西域,故有此说。
  • 归望断: 指归乡的希望渺茫。
  • 客心愁: 客居他乡的愁绪。
  • 犹南属: 山路仍然属于南方。
  • 河源自北流: 河水的源头来自北方。指地理上的南北分野。
  • 朔气: 北方的寒气。
  • 边秋: 边塞的秋天。
  • 灶火通军壁: 军营的灶火与营房相连。形容军营生活的景象。
  • 戍楼: 边防驻军的瞭望楼。
  • 龙庭: 指北方少数民族的王庭。
  • 燕颔: 指有将相之相,传说有燕颔者必能封侯。
  • 兰山: 汉朝军队曾在此地兵败匈奴。
  • 汉国羞: 使汉朝蒙受耻辱。

夕次蒲类津(一作晚泊蒲类)讲解

这首诗是骆宾王在西域边塞所作,描写了边塞的景象以及诗人思乡和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

首联点明地点和心境。“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诗人身处遥远的蒲类津,遥望故乡,已被阻隔在二庭之外,漂泊万里的羁旅之愁涌上心头。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颔联描写边塞的地理特点。“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山路仍然属于南方,河水的源头却来自北方。诗人用地理位置的描述,暗示了边塞的复杂形势。

颈联描绘边塞的景象。“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傍晚的风裹挟着北方的寒气,一弯新月照耀着边塞的秋色。军营灶火与营房相连,烽火台上的狼烟直冲云霄。诗人运用多种意象,展现了一幅雄浑壮阔的边塞图景。

尾联抒发诗人的情感。“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希望将士们在龙庭奋勇作战,有燕颔之相的人终会得到封侯。不要像当年兵败兰山脚下那样,白白让汉王朝蒙受耻辱。诗人鼓励将士们奋勇杀敌,建功立业,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渴望为国效力的决心。

全诗语言质朴,意境开阔,既有对边塞风光的描写,又有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骆宾王[唐代]

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有集。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 更多

http://shici.puchedu.cn/shici_detail/6eaa0ed5213232fa49de.html

联系邮箱:

取消